服务器 频道

英特尔架构与数据中心 云计算发展访谈

  记者:去年10月底英特尔发布了2015年去愿景,从去年发布到今年一年多的时间,有没有成绩的回顾?刚才介绍了一些数字,还有哪些进步?

  柯仁杰:一年当中,第一个是开放数据中心联盟,去年发布的时候还没有建立,现在已经有300多家成员,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已经发布了第一版本的开放数据中心联盟应用模型的蓝图,第二,在中国今天我们认为非常好的无论是节点管理器还是SSD,已经大量的被客户接受。第三,我们很快会发布SANDY BRIDGE,很重要的技术发布都是去年一年之中完成的。

  记者:云计算的应用负载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样,本来是大家要一块儿用,英特尔是有至强或者ATOM,如果作为一个公共云的时候怎么考虑不同的处理器对于云的应用比例,怎么考虑投资回报?还是以通用处理器为主,随着应用的增加再考虑专用特定的处理器比如说ATOM?

  柯仁杰: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不管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首先一种架构适应不同的所有应用程序是做不到的,我的建议首先是多种架构混合的场景,不管是硬件部分还是软件部分,在云计算的运营层里面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的应用负载对于云计算的需求,然后智能的分配到不同架构上,让最适合的架构来运算最应该由它运行的应用,这个层面和软件厂商和客户要一起来做。

  记者:请问凌琦先生,过去一年到现在ODCA在国内典型帮助客户的案例,解决方案有没有?

  凌琦:谢谢你的问题,ODCA从去年开始之后在中国本地也构成了一个针对于中国内地的厂商的工作组,刚才柯仁杰先生也谈到了中国人寿、中国联通担负起了ODCA组织和联络工作,他们所产生对于最终云计算架构和应用服务架构当中的需求,本身给中国本地厂商以及在中国工作的这些国际厂商提供了对中国互联网云计算架构的需求。在本地当然有一些不同的需求,包括互联网运营商的要求、数据中心对于能耗管理的要求,以及在中国本地能够选择的数据中心的地点以及所使用的产品都有一些相对的特点。在这些数据实际上已经提供给了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包括刚才提到的一些计算机厂商,今天本地厂商包括华为、浪潮等等,这些厂商目前在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当中已经变得非常活跃,英特尔本身和它们之间在数据中心所使用的服务器定制、优化方面有多个项目在进行合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也看到有很多产品已经发布在市场上。

  刚才谈到差不多有50个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场景被归纳和总结出来,大约里面有20%-25%之间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场景是由中国本地厂商根据中国本地的运营环境所总结出来的,20%-25%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因为还有很多是在全球都能够使用的,其中一部分是针对于中国特殊的应用场景所产生的应用模式,这些东西到目前为止已经变成了国内其他的云计算运营厂商可以使用、可以采纳的应用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云构建计划,大概有十几个本地厂商已经参与了这个项目,将来大家可以看到除了互联网服务行业外,这些厂商也会服务于媒体、政府的公共云计算网络建设当中去。

  记者:在全球看到了很多超低PUE数据中心的消息,甚至用到了自然风冷却的技术,很多都应用互联网行业,他们采用了独特的技术,这样一些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有多大?

  柯仁杰:从PUE角度很多种技术都在参与,英特尔有一块就是HTA部分,我们帮助数据中心提高能力的同时仍然维持现有的稳定性。

  凌琦: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补充几点和中国本地环境相关的,PUE一个数据基本可以给你一个大面上的估计这个数据中心的能效是怎么样,但是光是这样一个数据有时候并不能完全代表数据中心本身的效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要从几个层面看,不光是一个COOLING的问题,还有供电系统的设计,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多采用支流供电方式,意味着很多服务器要通过定制化的方式从RACK在架构上直流供电,而不是交流变直流再变交流的方式其中浪费了很多能耗。除了PUE的散热问题,数据中心的地点选择,这可能和各个地方不同,中国目前很多数据中心是在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附近的地方,电力实际是远程供电的,今后是不是会在比较凉的地方供电比如说东北或者北方地区,或者说有一些自然资源的地方比如说水力发电的地方,就可以大量的降低能耗成本,这些方式实际上是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整个PUE或者PUE代表的相关能耗问题的解决方案。

  刚才提到节点管理器的技术也是大幅度降低PUE和数据中心在计算层面上解决方法的一个技术。

  记者:请问柯仁杰先生,能不能透露一下你的行程安排?从您来看国内外云计算的建设方面建设的差别在哪儿?请问凌琦先生,中国区英特尔云计算业务的增长情况,能不能透露一个数据。现在国内有一种声音,国内在云计算行业偏重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不知道你有什么好建议。

  柯仁杰:我的行程安排取决于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确实增长非常快,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和中国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有非常好的合作,他们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我此行很大的目的也是希望听他们对我们未来的技术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大部分还是相同的,不同点是中国比美国发展的更快,另外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国外很多云计算供应商、数据中心供应商也好和国内都有良好的合作,两边都在互相探讨、互相借鉴自己的优势,这也是ODCA能够帮助的地方,就看全球谁能够作出更多的努力。

  凌琦:讲到中国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业务的成长,刚才谈到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确实是这样的情况,以刚才我拿来做例子的包括服务器、节点管理器技术的采纳、SSD技术的采纳,服务器本身的量是成倍增长的,尤其是互联网服务行业当中,今天已经成为全中国服务器实施安装的最大市场了,其他的一些技术实际上成长的比这个更快,三倍到五倍的成长速度,原因是有一些技术并不是系统集的技术,而是组件的技术,已安装的服务器和设备当中有一些替换性的产品再添加上,比如SSD在老的服务器传统硬盘换成现在的固态硬盘,所以它的成长会比服务器更快。下一代的万兆网技术很快会成长起来,这和应用相关,一旦大规模的媒体服务开始在市场上替代更多的像电视或者传统电视,像网络方面的技术会成长的更快。

  记者:请问客户端自适应是不是英特尔战略中对英特尔来讲比较困难的实现,什么时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柯仁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简单来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不希望开发者为不同的终端设备开发不同的服务、交付不同的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如果未来两年第一个里程碑是像联想这样有真正产品的,希望至少是四倍的增长。第二也可以作为一个里程碑看待的,毕竟在今天很多是在PC领域,如果超出PC,未来互联网的机会融合进来。

  凌琦:刚才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对于中国最终用户来说服务体验才是最终对客户有意义的东西,这方面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是从云怎么适应客户端自适应的角度看。市场上有两种不同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方面是通过建设更好的客户端自适应云来适应终端设备的需求,另外是厂商有这个服务,有特别设计的解决方案,比如说自己阿里手机,亚马逊的Kindle,这是为它的服务所特殊设计的,也能够提供最好的体验,这两种方式到底是用特殊设计的设备提供最好的体验还是云对每个设备提供最好的服务,将来会随着市场的变化更清楚一点。今天看到的情况是,最后由于大家希望在不同的屏幕上都有相同的体验,最后通过特殊的设备设计厂商,最后把它的设备不光是一个Kindle,同时在电视上能够做、在笔记本上能够做,但是在什么点上达到共同融合阶段现在不知道,英特尔来说更多是在基础架构上提供这种可能性。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