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合纵连横 暗流涌动 09年服务器技术趋势

    [编者按]  前不久,澳信传媒IT168.com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经济低迷创新不辍十日谈――2009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十大IT创新”(http://net.it168.com/focus/200903/innovation/)”,剖析了十大知名IT企业经济危机时期推出的重大创新策略。然而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技术创新是产品的灵魂,不论多么伟大的创新策略,其最终载体必然是产品。今年春天各大IT企业发布的新产品中融合了哪些IT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又将如何推动市场走向复苏与繁荣乃至最终摆脱经济危机的阴霾?

    澳信传媒IT168.com再次重磅出击,推出“2009上半年IT技术趋势报告”系列报道,透过各大IT企业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新品看各产品线的技术新趋势,再透过技术新趋势剖析未来市场动向。今天推出的是第八篇,分析的是服务器领域处理器、虚拟化、节能、云计算、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个人HPC等相关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随后,我们还将发布核心技术、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台式机打印机服务器、数字家电投影机等产品线的IT技术趋势报告,敬请读者关注!

第一期:危机中蓬勃发展!09年显示器技术趋势
第二期:智能高清大变焦 09年DC五大技术趋势
第三期:强化进纸颜料墨 09年商用喷墨技术趋势
第四期:风景这边独好 09年笔记本电脑技术趋势
第五期:IT技术趋势报告之核心技术篇
第六期:固态存储兴起!2009年存储技术发展回顾
第七期:娱乐无限应用全能 09年手机技术趋势
第八期:合纵连横 暗流涌动 09年服务器技术趋势

    【IT168技术趋势报告】英特尔Nehalem至强果然不负众望

     谈到2009年的服务器技术趋势,最重要的莫过于英特尔的Nehalem处理器:上半年的Nehalem-EP(至强5500)和下半年的Nehalem-EX(至强7500)。

    如果说奔腾Pro开创了X86工业标准服务器大批量生产和普及的时代,那么,至强5500则是15年来性能提升幅度最显著的一代,其性能是上一代至强5400的2.5倍,同时空闲状态下的平台功耗降低了50%,其背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包括45纳米工艺、全新内存子系统、快速通道互联技术(QPI)、智能节能技术、全新I/O子系统。在性能方面,智能加速技术可以满足对CPU主频比较敏感的应用需求,超线程技术则可以满足高度并行的应用需求,针对能耗方面,则有集成功率门限、自动低功耗、节点管理器等等。这些创新的技术使得今天的用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提高性能,也可以在不需要性能的时候自动降低功耗。”[详见:Intel Nehalem-EP处理器首发深度评测 ]

 

    对于这款“自奔腾PRO发布15年以来最重要的产品”,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DEG)联合总经理帕特.基辛格在发布会上举了这样一组数据,如果与2005年的184台单核至强服务器相比,今天的用户有两种选择,一是同样使用184台至强5500服务器,性能可提升高达9倍,预计每年度节省能源成本18%,或者是使用21台至强5500服务器来取代老旧的产品,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能源成本90%,预计在短短的8个月里就能收回更新服务器的投资成本。“9倍性能提升”、“8个月收回成本”,这些数字是如此诱人,又是如此让人将信将疑。[详见:英特尔至强5500服务器处理器发布会直播]

    对于至强5500,如果只是英特尔一家之言,还算不上什么,要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在至强5500发布之际,京城IT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紧张气氛:几大OEM厂商都在相互探听对方的新产品发布时间,“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服务器产品。在随后的一个月中,包括IBM、浪潮、戴尔、曙光、宝德、惠普、联想等厂商都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最新产品,纷纷宣布进入“Nehalem时代”。据英特尔透露,目前至强5500在其双路服务器平台的出货比率已经达到了30%,预计到8月份将达到50%以上。

    IBM推出了四款新产品,包括全新刀片服务器IBM BladeCenter HS22、两款机架式服务器System X3650 M2、System X3550 M2及一款机箱深度只有普通机架一半的数据中心级服务器IBM System X iDataPlex dx360 M2。根据IBM工程师的介绍,在新一代服务器上,IBM总共采用了十项新技术,包括UEFI、ToolsCenter、Director 6.1、IMM、信号设计、风道设计、海拔高度计、无工具设计、硬盘统一等。IBM中国公司系统与科技事业部System x系列服务器品牌经理徐行曾对记者说,IBM如此快速地第一时间跟进英特尔的至强5500,这在IBMX系列服务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详见:IBM新一代X系列服务器的十大新技术]

    戴尔推出了5款第11代PowerEdge服务器,包括半高刀片式M610和全高刀片式M710、1U机架式R610、2U机架式R710和以及塔式T610服务器。戴尔表示,在未来几个月内,戴尔还将推出更多双路产品,包括T710、R410与T410。

    戴尔中国服务器高级产品经理赵永琳认为,“第11代PowerEdge服务器堪称戴尔历史上性能最强大的产品线,也是最安静和最漂亮的服务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嵌Hypervisor,方便用户部署虚拟化软件,同时通过更大的内存和更多的I/O来提高虚拟化的性能和效率,用户通过虚拟化可以减少物理机数量,同时简化管理;通过采用高转换效率的电源、基于策略的电源散热控制,可以实现最高的每瓦特性能;集成内置管理模块,简化系统部署和安装时间,让用户把精力放到业务创新中去;外观上也是最漂亮的一代产品,获得了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同时采用了低转速、大流量的风扇,使其成为戴尔历史上最安静的服务器。因此,这此服务器可以通过进一步简化数据中心的操作、提高性能和能效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从而帮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详见:戴尔推第11代服务器 省时省力省费用]

    惠普新一代服务器ProLiant G6虽然推出时间比较晚,但产品线却是最齐全的,一推就是11款之多,包括塔式、机架和刀片平台:ML370 G6、ML350 G6、ML150 G6、DL380 G6、DL370 G6、DL360 G6、DL180 G6、DL160 G6、BL490C G6、BL460C G6、 BL280C G6。据称这也是HP ProLiant产品系列规模最大的一次发布。

    据介绍,节能作为HP X86服务器的一贯优势,这代新产品采用了惠普海洋式传感器、通用电源槽设计、惠普动态功率封顶等技术,使得其在节能方面更上层楼。此外,全套的嵌入式技术和打包工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器设备的生产效率——包括常规的板载管理器、以及HP Virtual Connect Flex-10以太网模块技术,值得一提的是,HP的ICE管理控制台是首次在HP ProLiant 服务器上实现捆绑。通过它能够对服务器基础架构进行现场或远程完全控制,据介绍,这项技术可为每100个用户降低高达48000美元的运营费用。[详见:连发11新品 HP完美演绎节能和虚拟化]

    国内厂商同样非常积极,浪潮一共发布了四款服务器新品——5U机塔互换式的NF5580、2U机架式NF5280、2U机架式NF5220和1U机架式NF5120。浪潮甚至还借机改变了服务器的产品命名规则和设计思路,目前,浪潮新一代服务器产品线有3、5、8三大系列,分别对应入门计算、能效计算和关键计算三类应用,同时每系列还分为标准型和卓越型两种型号,其中标准型主要采用集成化的设计思路,以实现成本和性能的平衡,而后者主要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满足用户对更高性能、功能的要求。同时,浪潮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理念:精控IT。通过“精控IT”,浪潮希望给用户带来“架构简化、智能和动态以及安全”三大价值,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业务成长的弹性需求。[详见:精控IT 解读浪潮Nehalem服务器新策略 ]

    此外,曙光、宝德、联想、航天联志等也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新品[详见:曙光至强5500发布会专题IT168评测中心随后对曙光、浪潮、戴尔等厂商的服务器新品进行了主题评测,一系列测试数据也进一步证明,英特尔Nehalem至强果然不负众望。[详见:英特尔至强5500服务器主题评测]

 

    当至强5500的余温还没有散去,英特尔又在5 月 26 日预先展示了其即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投产的新一代多路英特尔至强处理器Nehalem-EX(至强7500)。Nehalem-EX处理器将在一颗处理器里集成8个内核、并支持16个线程并行处理、24MB缓存Nehalem-EX还将可支持的内存容量翻倍,每个处理器最多可支持16 个内存插槽和四条高带宽快速通道互联(QPI)链接,与上代英特尔至强7400服务器平台相比,可提供最多高达9倍的内存带宽。。“这些规格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将非常惊人,并实现英特尔多路服务器处理器两代产品间前所未有的性能飞跃。”而且Nehalem-EX将增加原来只在英特尔安腾处理器家族中内置的全新 RAS 特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例如 MCA 恢复等),从而向RISC阵营发起新一轮的攻击。[详见:8路CPU128线程 Nehalem-EX处理器再曝光 ]

    在笔者看来,在Tukwila安腾一再推迟发布的不利背景下,凭借强势的Nehalem-EP和Nehalem-EX,无论是面对老对手AMD,还是以IBM为代表的RISC阵营,今年的英特尔都表现出了强悍的“鲨鱼式”进攻特性。

AMD保卫战 从“上海”到“伊斯坦布尔”

   去年末,AMD在承受了连续8个季度的亏损之后,终于下决心拆分了旗下的晶圆工厂,一门心思扑向了芯片设计和研发。面对英特尔"Tick-Tock"的节节攻势,AMD于08年11月发布了其首款基于45nm工艺制造的四核皓龙处理器"上海",并计划于今年11月发布第一款六核皓龙"伊斯坦布尔"。然而,英特尔于今年3月底发布的Nehalem架构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陡然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格局,AMD随机应变,于6月3日提前5个月发布"伊斯坦布尔",全面打响了皓龙保卫战。(详见:六核皓龙“伊斯坦布尔”台北震撼发布

    AMD去年末推出的上海处理器首次采用了45nm制程工艺,与英特尔45nm工艺使用的高阶K金属栅极材料不同,AMD的支撑工艺用的是超低阶K金属栅极,并且应用了浸润式光刻保证了很高的良品率。也因此,"上海"在发布之前就已经以稳定的出货渠道供应给了各大OEM厂商,使得其发布之时获得了81家全球各大服务器厂商的联合支持。(详见:AMD发布x86处理器性能王者“上海”

    "上海"集成了7.05亿晶体管,拥有共享6M的三级缓存,增强的双通道内存控制器可以同时支持DDR2内存和DDR3内存,并且内置了4条Hyper Transport总线以支持组建大规模并行系统。同时,"上海"还支持AMD的快速虚拟化索引(RVI)的AMD-V虚拟化技术,同时具备48位物理寻址能力,寻址空间可以达到(256TB)。这一系列特性使得"上海"在我们的评测中表现突出,即便当时的"上海"还局限于HT Link 1.0和DDR2-667的劣势布局下,仍然在SPEC CPU 2006的测试中获得了相当明显的性能提升。其整数性能的部分值甚至获得了接近50%的增益,而功耗方面比早前的"巴塞罗那"则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整个平台也要比当时英特尔45nm 至强平台的功耗要小。(详见AMD Shanghai SPEC CPU运算效能评测代号上海 AMD新一代处理器真芯实录全国首发 AMD Shanghai/上海性能评测

    而紧接着,英特尔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尾巴上(3月31日)发布了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凭着Nehalem架构的效率提升,将原先至强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不过我们可以注意到,英特尔至强5500的QPI总线与AMD皓龙处理器中的HT Link类似,都是在处理器内部进行直连;而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到处理器中,从而废掉了北桥,则让AMD恨得咬牙切齿,指责英特尔抄袭其理念。

    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AMD首先将本就颇具性价比的皓龙处理器几乎全系列产品做了降价调整,接着又紧锣密鼓的筹备"伊斯坦布尔"这款六核处理器的发布工作,为发布造势。不论是在AMD皓龙六周年的庆功会上还是国外放出的工程师视频演示"伊斯坦布尔"虚拟化动态迁移的视频,都表明"伊斯坦布尔"将提前来到。借着6月Computex的机会,AMD终于提前发布了首个基于直连架构的六核处理器"伊斯坦布尔"。和"上海"相比,"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变化就是核心数量的提升,并继续提高了"上海"处理器上出现的HT3.0总线的速度。而除了6个核心、双通道DDR2-800集成内存控制器和最多三条HT 3.0总线之外,"伊斯坦布尔"还提供了进化版的AMD-V 2.0,让"伊斯坦布尔"的虚拟化性能再度提升,并加入了新的AMD-P技术来更完美地控制处理器功耗,配合CoolCore和Smart Fetch技术可以限制内核功耗甚至关闭内核。(详见:六核时代 AMD最新伊斯坦布尔处理器解析

    在台北Computex 2009大会上,AMD副总裁兼服务器工作站业务总经理Pat Patla先生演讲时提到,与英特尔至强5570处理器相比,在虚拟化应用时每个虚拟机的平均功耗换算成美元,上一代"上海"处理器要少三分之一。而"伊斯坦布尔"则将取得更高的能效比,在功耗与主频同"上海"一样的情况下,性能提高了34%。

    如果说AMD本次提前发布"伊斯坦布尔"佐证了其拆分晶圆工厂之后的高效率的话,那么全球各大服务器制造商对六核皓龙的首肯也就表明了业界对"伊斯坦布尔"的信心。在经济危机大环境的笼罩下,AMD将重点放在能效,始终围绕虚拟化、节能、云计算几个重要趋势进行研发无疑将助其早日摆脱财务阴影,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虚拟化之“三国志”:VMware、微软和思杰

     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曾一度湮灭了多少人的美好梦想,但它却无法阻挡虚拟化技术前进的步伐。相反,虚拟化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经济寒冬的"护身符"。仅仅是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就有众多的企业部署了虚拟化。不过,成本节省绝非虚拟化的唯一目标,虚拟化将是一个基础平台,虚拟化更是提高服务器等IT设备效率的利器。

  服务器虚拟化成主流  管理是重点

  跟3年前人们对于虚拟化茫然无知的状态所不同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主动利用虚拟化技术来提高自身IT运营效率。虚拟化已经从认知向普及应用阶段过渡,而这当属以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落地"最为成功。如今,服务器虚拟化已经被越来越的数据中心所采用。然而,在进入了虚拟化的正式运营之后,管理人员正面临着比虚拟化选型更为重要的问题:如何控制虚拟机的蔓延、如何对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设备进行双重监控管理,如何保证系统和数据的高可用性,怎样对Windows和Linux混合环境的虚拟管理,等等诸如此类,都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虚拟化的管理已经成为虚拟化生态链关注的重点。

  所幸,包括VMware、微软、思杰等在内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们,都没有忘记这一点。自去年开始,VMware 的VirtualCenter、微软的SCVMM2008、思杰的XenCenter、IBM的 Tivoli、HP的VSE…等等不断升级,已经为众多虚拟化管理与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功能服务,包括虚拟化系统建立与配置管理、监控与性能管理、资源调配管理等。此外,包括对虚拟机的蔓延控制问题,以服务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的手段,也有所体现。

  除了对自身虚拟化的基本管理以外,每个厂商都极力试图更好的兼容、管理其他厂商的虚拟机以及相关资源。 我们看到,微软的SCVMM2008即可透过VMware平台直接管理VMware虚拟机,而思杰与微软之间的虚拟机相关管理更是体现的"天衣无缝"。大有每一家管理平台都能通吃所有"异己"产品的趋势。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虚拟化的一个"硬伤",那就是跟刀片没有统一标准如出一辙,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虚拟化标准平台和开放协议。因此各厂家的产品要想在同一环境下有效整合管理,灵活扩展,恐怕是千难万难的事情。如果你的企业虚拟环境复杂,当前一个权衡的办法,可能就是多种管理工具的合理并用了。比如Nagios,一款检测系统可用性的开源应用软件;Hp Insight Manager,用于监测物理机运行的软件系统;再加上VMware为ESX Server开发的管理工具VirtualCenter Management。几款管理软件配合使用,部分上能够做到管理监控的全面化、系统化和细致化,一旦问题发生,就能立刻从这些管理软件回馈的数据中得到答案。其实,笔者以为,在生产环境中部署服务器虚拟化之前,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计划,才是根本。

  桌面虚拟化渐受关注  市场尚需培育

  随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集中"落地",桌面虚拟化技术自去年开始受到关注。不过,目前桌面虚拟化也仅在像开发测试、演示以及呼叫中心的虚拟桌面基础设施等有限的环境中应用。随着对这种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用户对潜在好处理解的加深,这种状况将在09年有所改观。

  桌面虚拟化开始受到关注,是人们对于整个虚拟化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的自然结果。原来,虚拟化不仅仅是服务器端的,桌面端的天地更为广阔。更何况,如厂商宣称的那样,通过桌面虚拟化,既可以为任何设备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虚拟桌面,又可以利用部署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桌面简化管理工作,并且保护端点安全。同时具备了胖客户机和瘦客户机的优点,何乐而不为呢?

  在桌面虚拟化市场,除了思杰、微软、VMware之外,还有Oracle、Parallels,以及Red Hat等Linux发布商。不过,总体来看,与被用户普遍认可、已成为主流技术的服务器虚拟化相比,桌面虚拟化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由于用户对此并不太了解,真正的用户并不多,市场上各供应商之间还谈不上竞争。这是因为除了任何一项技术的普及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之外,桌面虚拟化还面临着更改用户习惯、与服务器虚拟化一样的初期实施成本过高、配套管理工具尚需完善等难题。

  因此,桌面虚拟化要像服务器虚拟化市场那样大规模地应用还有待时日,市场暂不会"井喷"。

  服务器虚拟化上演三国演义

  关于服务器虚拟化的概念,各个厂商有自己不同的定义,然而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它是一种方法,能够通过区分资源的优先次序并随时随地能将服务器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们的工作负载来简化管理和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为单个工作负载峰值而储备的资源。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服务器虚拟化就是把一台物理的服务器从逻辑上虚拟化为多个虚拟机,在上层的操作系统软件看来,它们就是一台台相对独立的服务器。

  服务器虚拟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颇多,但最核心的益处莫过于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旦实施了虚拟化,那么你对IT系统的使用、管理方式和思想可能都要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原来每天跑断腿去管理成百上千台服务器,现在只需管理原来的1/3甚至是更少。更有意思的是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虚拟环境"下完成的。

  服务器虚拟化市场,VMware曾经一度上演独角戏,而自去年微软发布Hyper-V,以及更早时候思杰将XenSource收归旗下,这一市场才变得异常热闹起来。

  VMware:vSphere --服务器虚拟化的涅槃

   众所周知,VMware ESX和VMware VirtualCenter即是VMware称霸服务器虚拟化市场的重量级武器VI3(VMware Infrastructure 3)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在2009年4月,VMware再次对VI3进行重大升级和多项创新,VI3从而华丽转身,一跃成为轻松实现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普适性平台。而VMware更是为它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和含义:vSphere 4,首款云操作系统。

  VSphere对VMware ESX 3.5作出的主要更改包括稳定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在vSphere 4中,最具亮点的当属Fault Tolerance、 vNetwork Distributed Switch、vStorage Thin Provisioning、Storage Vmotion、vShield Zones等新功能的实现。vSphere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提高了灵活性,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其二,该系统也建立了对应用软件的安全服务功能,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可用性和可控性。

  vSphere的推出,不仅让我们领略了ESX虚拟化平台的更多新功能,更富有意义的是,它也第一次让人们明白了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联系得竟然真的如此紧密,原来,云计算离我们并不遥远!

  相关报道:

  vSphere:数据中心到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完美转身  

  VMware虚拟化用户大会  

  VMware:虚拟化和云计算一个都不能少  

  多项重大升级与创新 VI3华丽转身云操作系统   

  微软:Hyper-V + SCVMM 不可小觑的力量
 

  微软去年推出Hyper-V虚拟化产品,被认为是其进军企业级虚拟化市场,并撼动VMware领导地位的象征性事件。然而,光有这一个产品似乎还难以撬动VMware。直至后来微软专门的虚拟化管理平台SCVMM2008正式推出,才让Hyper-V真正"强壮"起来,此时再评价Hyper-V如虎添翼则一点不为过。

  作为System Center软件包的一部分,SCVMM 2008可以管理微软的各种虚拟系统,甚至连VMware Virtual Infrastructure 3上的虚拟机都可以轻松纳入其管理体系,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对多种虚拟服务器的管理。此外,SCVMM还可以做到P2V(物理机到虚机)与V2V(虚机到虚机)的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从VMware的环境转换至Hyper-V上,无需第三方迁移软件,利用微软的SCVMM就可以将VMware的VMDK格式转换为微软的VHD,由此可以看出,微软对于Hyper-V平台的重视程度!

  尽管Hyper-V+SCVMM2008这样的组合,足以使VMware感到威胁,但不可否认,微软的Hyper-V在功能上跟VMware ESX相比差距依然不小,不支持虚拟机的实时迁移即是其一大痛处。微软当然不会毫不理会,在其最近发布的Windows Server 2008 R2测试版中,这将变得不再是问题。据了解,在Windows Server 2008 R2中, Hyper-v功能及其性能均得到增强,新增了Live Migration(实时迁移)技术,在几毫秒就可以实现对物理主机和虚拟机之间的实时迁移,而不会造成服务或用户链接的中断。

  相对于VMware长期垄断于中高端的企业级市场,微软的Hyper-V+SCVMM组合,借助其不错的性价比,和一贯的易用性、易管理性,对于中小企业市场应该更具有诱惑力。相信随着今年10月份Windows Server 2008 R2正式版的推出,微软在中小企业虚拟化市场的表现,较之以前会有更大的提升。

  相关报道:

  微软SCVMM2008 同Hyper-V一样闪亮  

  IT168独家:微软SCVMM2008实战视频教程专题  

  IT168独家:微软Hyper-V主题月专题  

  思杰:XenServer 使应用交付更完美

 

  原本以应用虚拟化见长的思杰,由于将开源虚拟化XenSource收归旗下,使得其端到端的虚拟化应用交付更为完善。今年2月,思杰发布了XenServer最新版,一个"经过云验证"的企业级虚拟化平台,任何用户都可免费无限制地进行应用部署。与此前的免费版不同,它提供了带有全面集中式管理、动态迁移及支持无限制虚拟机及服务器的富有竞争性、面向企业的虚拟基础架构平台--并且无任何附加条件。

  新的Citrix XenServer版本包含以下核心功能:强大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对无数量限制的服务器和虚拟机实现完全多节点管理;动态迁移及多服务器资源共享结合强大的XenMotion技术,使虚拟机能够在不中断服务、无停机的情况下实现服务器之间的迁移;经过验证的管理程序引擎采用64-位行业标准Xen开放源管理程序;快速裸机性能支持无限数量的服务器及虚拟机;简单设置及管理采用熟悉的界面;集成存储管理支持任何现有存储系统。

  Citrix Synergy 2009上,Citrix又对Citrix Essentials进行一次重要升级,增加了对Hyper-V和XenServer两款虚拟化平台的管理功能。最新的Citrix Essentials 5.5版本将通过以最有效的方式结合现有投资的开放技术来帮助使用这两款平台的用户获得一个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敏捷性更高的数据中心。

  有了XenServer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支撑,思杰的应用交付中心才显得完整而有序。而这对于众多的企业用户来说,无疑在VMware、微软之外,又多了一层选择。

  相关报道:

  揭秘思杰虚拟化  

  独家视频直播:思杰中国2009战略发布会  

  金融危机来袭、虚拟化技术如何应对?  

  思杰新版XenServer 免费虚拟化惠及用户  

  思杰并购XenSource是否获得预期成效?  

  实际上,无论是VMware、还是微软、思杰,我们在他们的产品线上都能看到共同之处,那就是虚拟化管理的重要性。VMware VirtualCenter、微软SCVMM2008、Citrix XenCenter/Essentials,在管理层面上都能够涵盖大多数的应用范畴。只是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些虚拟化管理平台的价格,总是显得有点儿不够友好。

  桌面虚拟化市场暗流涌动

  过去的桌面虚拟化,广义上讲,更多的是停留在单一的产品上,比如微软的Virtual PC,VMware的VMware Workstation等等,而现在,提到桌面虚拟化,则更多的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业界将之定义为VDI(虚拟桌面架构)。它是一个整个的桌面解决方案。

  VDI是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即虚拟桌面架构。虚拟桌面架构采用"集中计算,分布显示"的原则,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所有客户端的运算合为一体,在企业数据中心内进行集中处理,而桌面用户采用瘦客户端或专用小型终端机的方式,仅负责输入输出与界面显示,不参与任何计算和应用。桌面虚拟化降低了对客户端设备的要求。这样使得在成本、管理、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桌面虚拟化市场,尽管没有出现像服务器虚拟化那样白热化的场面,但依然是暗流涌动。这个领域,思杰进入相对早些,但绝非是在唱独角戏,另外两家供应商微软和VMware,更是在08岁末开始,大举进攻虚拟桌面市场,桌面虚拟化竞争战略布局已具雏形。

  思杰: XenDesktop 3用户体验是根本 

   今年2月,思杰发布了最新版的桌面虚拟化产品Citrix XenDesktop 3。XenDesktop 3是Citrix交付中心产品系列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XenDesktop 3采用了全新的Citrix HDX 媒体流技术,把经过压缩的流媒体内容发送至端点,并在本地设备上播放,从而改善多媒体体验。同时,它还加入了Citrix HDX广播技术,保证了高延迟、低带宽等环境下通过任何网络提供可靠、高性能的虚拟桌面及应用加速。改善用户体验是桌面虚拟化被用户接受的关键,特别是在广域网上,如果应用运行不畅,桌面虚拟化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技术。

  XenDesktop 3成为市场上首款能够利用同一交付基础架构从单一图像存储器中同时交付托管型虚拟桌面和本地流桌面的解决方案。此外,XenDesktop 3还提供多种新功能并能够实现简化管理,方便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同时提升了安全特性。这些新功能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完全集成化的用户档案管理,换言之,当用户每次登录时,IT部门都可以轻松方便地提供固定而又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此外,2月份思杰还宣布了与英特尔将共同开发针对采用英特尔博锐技术的英特尔酷睿2桌面级处理器以及迅驰2笔记本平台处理器设计的应用和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这个应该就是思杰所说的即将推出的PC虚拟化技术。与基于服务器的桌面虚拟化技术不同,这种新方法直接在PC客户端上暂存并执行桌面和应用软件,从而帮助笔记本电脑用户实现高性能、丰富的图形和充分的离网移动性。桌面和应用集中管理与丰富、安全和个性化的移动用户体验相结合,将帮助企业降低由于移动工作人员日益增加而不断攀升的管理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XenDesktop是一款独立的产品,但它与思杰应用交付系统却是紧密相关的。与XenAPP、XenServer的配套使用,才能比较全面的发挥这个产品的优势。

  相关报道:

  思杰XenDesktop为虚拟桌面用户提供高清体验 

  思杰是VMware的真正劲敌吗? 

  VMware: VMware View 3 携VI3之威

   2008年岁末,VMware发布了新版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VMware View 3,旨在解决"桌面困境"。今年2月又发布了开源客户端VMware View Open Client。VMware VDI 包括 3 个主要组件:VMware Infrastructure 3、VMware VirtualCenter 和 VMware Virtual Desktop Manager。

  作为VMware的vClient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VMware View 采用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该产品使用了链接克隆(Linked Clone)技术,可以利用主镜像迅速创建虚拟桌面,同时最多可以节省70%的存储空间; 其ThinApp的独特架构不需要在用户的桌面上安装代理,它与VMware View 3捆绑在一起,简化了应用程序包装以及部署到虚拟桌面环境的过程。

  对离线桌面的支持也是该产品的一个特点。这一功能让用户可以"离开"普通个人电脑(如笔记本电脑)上的虚拟桌面,在本地运行虚拟桌面,然后重新进入到数据中心。离线桌面让用户可以在无法使用网络时继续使用虚拟桌面,获得非常好的的虚拟桌面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基于单一管理平台的统一访问、无须安装特定打印机驱动程序、即可打印至任何本地或网络打印机的虚拟打印、能够让多媒体处理任务以智能方式从服务器重定向至最终用户设备,然后多媒体流在这里进行解码的多媒体重定向等功能的加入,都让VMware View 3成为一款富有竞争力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相关报道:

  新版桌面虚拟化软件VMware View 3发布  

  VMware:推出首款开源虚拟化桌面客户端  

  VMware VDI部署实战攻略专题  

  微软:MED-V 1.0架起VDI的桥梁

   如果说微软的Virtual PC是小儿科的话,那么今年4月份微软正式发布的MED-V 1.0(包含于微软MDOP 2009中),则真正将自己推到了企业级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位置。

  MED-V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大致是这样的,管理员利用微软的VPC2007创建出一个虚拟机镜像,这个虚拟化镜像中包含了操作系统和一系列的应用程序。然后管理员可以把这个虚拟机镜像上传到MED-V服务器的网站上,这样其他的企业用户只需要有一个VPC2007作为客户端软件,就可以从MED-V服务器的网站上下载虚拟机镜像并运行其中的应用程序。

  显然,这种方案对解决应用程序的兼容性是很有利的,例如,企业中的Vista用户想运行IE6.0,但IE6.0和Vista并不兼容。这种情况下Vista用户就可以借助MED-V,从MED-V的网站下载一个XP的虚拟机镜像,接下来Vista用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运行XP镜像中的IE6了。

  相关报道:

  不可不知的微软与VMware桌面虚拟化  

  微软MED-V企业桌面虚拟化实战攻略专题  

  与服务器虚拟化竞争态势相同,09年伊始,桌面虚拟化领域,依然是微软、思杰、VMware三家同台唱戏。我们已经嗅到了桌面虚拟化竞争的味道。我们不妨稍稍展望一下,今后桌面虚拟化的竞争,应该还会延续服务器虚拟化的发展之路,那就是针对桌面虚拟化的管理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

  虚拟化市场 百家争鸣 

  尽管,前面我们只是提到了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但虚拟化却不仅限于此。应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移动虚拟化等等,都是虚拟化技术领域细分的市场,每一项技术在特定的市场成熟期都会显现自己的价值。

  不可否认,国际上,欧美等地历来是IT技术的先行者。他们对虚拟化的运用,已经从单纯的服务器整合、提高服务器利用率,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功能的拓展,虚拟化与存储方案的融合、与网络设备的配合,乃至到数据中心资源的灵活调度,直到对跨数据中心的资源调度。而目前大多数国内用户关注的仍然是虚拟化的初级功能,像虚拟化支持能力、虚拟化稳定性、虚拟化安全性等,而这些又大都属于服务器虚拟化的范畴。不过相信随着服务器虚拟化的普及,应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移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都会逐渐走近我们。

  如同虚拟化技术领域不仅限于服务器和桌面,虚拟化厂商的竞争也不局限在上述几家。如果是08年虚拟化领域是VMware、微软、思杰三足鼎立局面,那么,今天随着VirtualIron和Virtual Box同归Oracle旗下,甲骨文很快要将自己定位为主流虚拟化厂商。思科也开始角逐这个领域,它所力推的统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平台可以在集成了存储和网络交换的新型硬件组合上同时运行Hyper-V和ESX。而且我们不要忘了,老牌的IT厂商IBM、HP对虚拟化的重视更是由来已久,加之Novell、Red Hat等厂商的持续关注,整个虚拟化市场,将变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向绿色进发 从IT168服务器横评说节能

   金融危机以来,绿色IT真正开始从宣传阶段进入普及阶段,企业用户也真正开始意识到压缩IT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高效能。据统计,年初的时候有10.1%的企业能耗支出占到30%以上,有22.5%的企业在10~30%之间,25.8%的企业在10%以下,而另有41.6的企业不清楚能耗。看来市场仍然需要继续教育,节能的路也仍然很长。笔者从IT168做的服务器节能横向评测来梳理最近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厂商围绕"绿色"都有哪些动作。(详见:2008年服务器市场十大重量级热点回顾

    首先是处理器,服务器满载情况下有一半的功耗消耗在处理器上,因而处理器厂商几乎每推出一个新品都要强调其节能技术--从去年12月底AMD"上海"到英特尔3月底发布的Nehalem至强处理器,再到新近发布的AMD六核"伊斯坦布尔",无一例外,均从节能和功耗性能比的角度宣传了各自的优势。(详见:AMD保卫战 从“上海”到“伊斯坦布尔”全面揭秘英特尔Nehalem-EP至强5500服务器平台

    如果说处理器厂商为了节能而专门推出的低功耗处理器是必然趋势,那么服务器厂商瞄准"绿色"这个卖点尽显身手降低服务器功耗也就不足为奇了。浪潮专门推出的节能服务器,与同类产品相比功耗降低了28%以上。我们可以从《浪潮英信NF285E服务器评测》看到,这款搭载了低电压版本至强处理器的节能服务器并没有牺牲硬盘扩展空间来降低功耗,使得其本身与一般的节能产品有所不同,而与基准服务器的对比则更能显示浪潮这款节能服务器的强悍效能。(详见:绿色节能 浪潮英信NF285E服务器评测

    戴尔自去年起在企业级市场不断突进,成功的抢占了市场,一举跻身服务器市场的前三甲。而从年初开始,戴尔就将自身Energy Smart(智能功耗)的品牌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机架式服务器系统内,并成功推出了智能服务器。在《DELL1950III服务器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款1U的机架式服务器的配置几乎可以和一般2U服务器相比,而即便是没有采用低功耗版本的至强处理器,这款服务器依然保持了优秀的功耗--这得益于戴尔优秀的散热格局和智能温控技术,而一旦使用低功耗处理器的话,可想而知这个成绩还会大幅提高。(详见:小身形高性能 DELL1950III服务器评测

    此外,不得不提到华硕第五代绿色服务器产品。这款RS160-E5绿色服务器在去年的Computex大会上得到了非常好的选择奖,奖励的就是其绿色节能特性。据当时的评审表示,华硕第五代绿色服务器RS160-E5以80+高效率的服务器电源的搭载、PWM (Power Management) 风扇的配备、加之SAS硬盘升级套件PIKE等独特设计,对绿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完美诠释,为用户带来大幅度的节约效益。在《ASUS RS160-E5服务器评测》中,我们看到华硕这款节能服务器的功耗确实低的惊人,无论是空载还是满载都比基准服务器低很多,这既得益于其80Plus电源,又得益于DDR2内存的使用(比FBD内存功耗低)。同样没有采用低功耗处理器,看来华硕的温控技术和整体功耗平衡确实当得起节能大奖。(详见:节能才是王道 华硕RS160 E5服务器评测绿色IT概念 ASUS RS160-E5服务器评测

    不论是从芯片级节能还是从服务器整体设计上一步步优化来减少功耗,都面临着综合性的问题,即一方面要控制好功耗,一方面又要追求更高的性能。如何在这两方面找到非常好的平衡点,是小到晶体管工艺的演进,大到数据中心建设都需要进行考虑的。据前不久的2009下一代数据中心大会统计,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的PUE(电源使用效率)都高达2.5以上,甚至达到3。而新的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的管理可以让这一数值降低到1.5左右,据笔者所知,世纪互联的超五星级机房的PUE值可以控制在1.6以下。(详见:80家国内用户调查 诠释数据中心未来IT168探访世纪互联 揭秘超五级数据中心

    一味追求性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在开始注意每GFlops的功耗是多少,那个主频至上、性能至上的跃进时代一去不返。经济危机为世界带来了警示,也带来了更务实的冷静,PUE指标只是个开始,绿色节能不再是个口号,不断推出的节能产品都在应证着市场向绿色、向高效能迈进。

个人超级计算机来到你身边

    一直以来,高性能计算(HPC)总是和拥有许多机柜设备的数据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现在,HPC硬件设备已经可以直接放到你的办公桌上,或者就搁在你的工作台边。[详见: 新趋势:个人集群 走近你的办公桌]

    近两年,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往高端走的千万亿次规模超级计算机和往低端普及道路走的个人高性能计算机。高端的超级计算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比如全球最快、每秒运行1.105千万亿次计算的IBM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走鹃),国内最快、运算速度超过百万亿次每秒的曙光5000A和联想深腾7000等等。不过,这些巨无霸毕竟离我们普通用户有点远,或许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个人高性能计算机”,也叫“桌面型超级计算机”。[详见:高性能计算的两极:千万亿次和个人HPC]

    早在2006年11月,泰安就在美国2006超级计算年会上推出了运算性能达256 GFLOPs的“TYPHOON台风”600系列个人超级计算机。到了2008年,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曙光公司高调推出了pHPC100个人高性能计算机[详见:曙光个人高性能计算机PHPC视频全解读 ];2008年9月份,微软和Cray两家公司就首次联手推出了大小和普通PC相当,售价2.5万美元到6万美元以上,预装Windows HPC Server 2008操作系统的个人超级计算机Cray CX1;2008年11月份,NVIDIA则是推出了“CPU+GPU”混合架构的Tesla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由于总共拥有960个GPU核心,使其浮点计算性能高达每秒4万亿次,是当前台式工作站的250倍,而售价不到1万美元,跟相同性能水平的传统超级计算集群相比,价格只有1%[详见:GPU让桌面型超级计算机不再是梦想]。个人HPC的概念也得到了英特尔、AMD、曙光、宝德、超微等公司的认同。

曙光pHPC100个人高性能计算机

    可见,在个人HPC领域,并存着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纯X86架构,表现为刀片服务器或小规模的塔式集群,另一种则是CPU+GPU的混合架构,这一趋势在2009年继续得到发展。

    2月27日,宝德推出国内首款整合了NVIDIA GPU加速技术的超级计算机PowerScale 8000G,据称拥有1928个核心、浮点性能达到8 TFlops,打造100 TFlops计算中心,成本缩减5倍,功耗降低21倍。几乎是同一时间,3月2日,浪潮也高调发布"倚天"桌面超级计算机,峰值4万亿次/秒,体积仅同PC,成本则只有传统HPC的1/5[详见: 实测: 办公桌上的“万亿次超算中心”]。

浪潮倚天桌面超级计算机

    到了6月份,超微在台湾Computex展会上,正式推出了一款“世界上最快的1U服务器”——带有2块Tesla GPU模块和2颗四核至强5500 CPU,可以实现每秒2万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性能。跟以往的产品相比,其创新之处在于把CPU和GPU卡集成在了一台1U机器里,无论是部署还是管理起来,都相对容易不少,比如不再需要额外的线缆来把CPU服务器和GPU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每个GPU模块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的PCIe 2.0 x16接口相连。而且,同处一个机箱里,服务器的管理软件也能够管理监控到这些GPU组件。[详见: GPU携手CPU 成就世上最快1U服务器]

超微"全球最快的1U服务器"

    不过,尽管这种CPU+GPU混合型产品在成本、体积、功耗、性能方面的表现都让人惊艳,但仍然处于市场起步阶段,特别是要把针对X86架构开发的传统应用程序转化成可以支持GPU的软件,虽然有NVIDIA CUDA的支持,但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曲折”,不是一般用户能够玩得转的。目前,这类产品还主要是针对那些有研究能力,编程能力比较强的用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些中低端的刀片服务器和同样基于X86架构的塔式集群产品应该更有实际意义,比如IBM公司的Blade Center S、惠普的Bladesystem C3000和曙光的pHPC100等。在今年4月8日的春季IDF上,英特尔和中科院计算所还联合推出了个人高性能工作站(PHPW,Personal High Performance Workstation)原型机,采用2.5GHz的四核至强L5420低功耗版处理器,在一个交换模块上最多可以容纳8个处理器模块或16个四核处理器;配合高达384GB的全缓存DDR2内存和12TB硬盘空间,系统功率不到2500瓦特;再加上低转速的风扇,完全可以实现在低功耗、低噪声的条件下,提供超成万亿次的计算性能。[详见: 孙凝晖:让每个工程师拥有自己的HPC]

中科院计算所个人高性能工作站PHPW

    虽然同样是出身于计算所,但跟曙光PHPC100相比,“同门师弟”PHPW在设计上已经有了一些改进,比如更适合办公环境,更安静,性能也会更好,采用独特的横向散热风道设计,使用以太网普通网卡,但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整个机器的Linpack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不难看出,桌面型超级计算机无论是从产品技术上看,还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都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有一些急待完善的地方,但这些个头与台式PC相差无几的“小个子”同样拥有一般服务器和工作站所无法比拟的“大智慧”——以低成本的方式象超级计算机一样工作。单就这一点来说,他就魅力非凡,星光璀璨。

云计算大环境已成 本土厂商蓄势待发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灵活的服务租赁、快捷的平台搭建成为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的理想环境,这种需求与日趋成熟的虚拟化技术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云计算。据IDC去年估算,2008年全球范围内在云计算领域的开支可达16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将增加至42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7%,远远高于同期整体IT市场的7%。由于云计算市场前景广阔,架构优越,使得IT业界的巨头纷纷加入到云计算的角逐中,并逐渐从宣传云计算转向推出实用的云服务产品。(相关文章:五位专家圆桌论道 畅谈云计算未来之路

    国外厂商推进部署 云计算快速落地

    自从Google不得已凭借"穷人逻辑"用大规模分布式"简易"服务器取代高成本高性能的"专用"服务器获得成功之后,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大规模集群任务调配这些技术就成为与Google神奇搜索算法一样被业界研究关注的热点。而这也正是云计算最早、最大的成功案例--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也多次表达这个观点。

    相对稍稍"晚"一些进入云计算领域的IBM和微软,凭借"蓝云"计划和"Azure"云服务体系以巨头的姿态当然不让的在云计算还未成为主流时就展开了厮杀。与IBM在中国无锡成立云计算中心,并推出"蓝云杉"云计算平台相比,微软在宣布了Windows Azure云计算操作系统计划之后,就开始从Live Service打开市场--这只是冰山一角,根据微软Azure云计算蓝图,Azure Services平台由Live Services、.NET Services、SQL Services、SharePoint Services、Dynamics CRM Services以及Windows Azure共同构成。 (相关文章:微软马维英:云计算定标准时机尚不成熟

    与此同时,各基础设施提供商、软件厂商也积极摆开架势,打造自身在云计算领域的产品,力求尽早占领市场。VMware发布的首个云计算虚拟化操作系统vSphere 4就可以利用虚拟化将企业数据中心整合为云架构,从而节能30%~50%以上。而类似EMC推出的云存储架构、苹果公司推出的MobileMe云服务、Ubuntu首次在Linux操作系统中集成企业云服务(UEC),这些动作都昭示着云计算时代的逼近,而国外厂商在加紧部署云计算业务,促进云计算落地的同时,国内的云计算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国内云计算大环境已成 本土厂商蓄势待发

    去年11月,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了"云计算专家委员会", 由李德毅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聚集了学术界、产业界和大型企业用户等多方面专家代表,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云计算专家组织。如果说这是政府注重新兴科技热点的态度,那么今年5月22日成功举办的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就是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里程碑。(详见:云计算专家委员会

    在聚集了两位部长、三位院士、20多位企业领袖、40多位专家教授以及1200多位嘉宾的云计算中国论坛一方面将云计算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描述,在专家学者的交流与碰撞中解析国内云计算之路。另一方面还为广大云计算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提问的平台,无论是主论坛的圆桌讨论中观众热情的手机提问;还是分论坛里观众对演讲嘉宾所说内容的浓厚兴趣都告诉我们国内IT业界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云计算。(详见: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

    国内厂商如联想,不光是将云计算架构用在自身的研发平台中,还进一步通过软件研发,将云计算与客服系统结合起来,优化用户体验。而友友新创则运用虚拟化技术做云计算中间件,通过沟通传统硬件基础设施和平台,将之通过技术手段虚拟化,转成云计算架构的服务模式,从而使用户不需要更换硬件或是操作系统平台就可以享受云计算的优越性,适应了国情的同时,为国内企业云计算之路指出了方向。(详见:联想贺志强:中小企业云计算需求很大

    对于运营商来说,国内云计算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一轮机遇,如中国移动建立的256个节点的云计算环境用事实和数据证实了云计算架构的高效与灵活。而电信中立IDC服务商世纪互联则是国内第一家推出云服务的运营商,其云主机、云存储和云备份租用服务为行业树立了典范,也让我们看到了云计算在国内崛起的步伐。(详见:专访世纪互联:"公共云才是真正云计算"

    时至今日,云计算是否只是个空泛的概念,已经无需多说。在产业界认同云时代趋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因为各自利益产生方向上的分歧。不过,正如当初互联网发展一样,在这个务实和服务至上的网络世界中,存在即合理的铁则将继续验证着云计算的前进之路,我们期待下半年会有更多"动作"让云计算更加扎实。

模块化数据中心越来越受青睐

  传统数据中心在空间、效率、能耗上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瓶颈:空间紧张、效率低下、能耗过高,这些特点使得企业每年为传统数据中心都需要支付巨大的开支。几年前,Sun公司就推出了黑盒子计划(集装箱式的模块化数据中心)而受到大家的关注,今年年初,随着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对模块化数据中心的青睐,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好处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模块化即将存储和成百上千台服务器置入一台拥有制冷系统的大型集装箱内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目前销售此产品的主要厂商包括IBM,SUN和RackableSystems等。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比传统的数据中心的安装和管理要容易得多,也更加高效和节能。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能因地制宜,因此更易于安全维护和通过审批。

  过去的方法永远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传统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架构复杂,机架、电源系统、制冷系统、灭火系统、监控系统等等让用户感觉到异常的复杂。整个数据中心也能耗过高、效率低下使得企业在数据中心成本上一直高居不下。随着现在企业信息化的加剧,传统数据中心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正所谓过去的方法永远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随着模块化数据中心走热,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模块化数据中心支持即插即用,数据中心只要10多周即可完成从设计到部署,模块化数据中心包括如机架、制冷系统、不间断电源和电池、灭火系统、配电、冷却系统和远程监测。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可移动式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最多节约30%的成本,所占面积也可以减少多达50%。

  同时,即插即用功能使得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快速部署到全球的任何地点,重复的设计使得设备在多个地点部署时保持运营的一贯性和简便。模块化设计可以逐步增加计算能力,快速对当前的数据中心进行扩展,并可以安装到远程办公地点、临时工作地点或灾区。安装时只需要电力、供水以及通讯连接,就可以设立一个功能完整的数据中心。

  模块化数据中心基于开放式标准的架构也让模块化数据中心在兼容性和支持性方面很完善。

  谷歌、微软看重模块化数据中心

  在模块化数据中心应用方面,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身先士卒,率先采用模块化数据中心。微软公司使用Rackable公司提供的集装箱在美国芝加哥城外建造了一座拥有150个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大型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都配置了1000到2000台服务器。谷歌公司也不甘落后,去年为他们的模块化数据中心申请了专利,他们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包括一个联合运输的集装箱和集装箱内的计算系统。

  目前致力于销售模块化数据中心的主要厂商包括IBM,SUN和RackableSystems等。模块化数据中心适用于以因特网为基础并有大容量需求的公司,诸如谷歌,亚马逊在线和微软公司。如果用户打算购买更多的集装箱,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能进行整体升级。至于模块化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还为时尚早,目前还处在个普及阶段。

合纵连横 服务器市场暗流涌动

  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服务器厂商营收和出货量就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一下滑趋势在2009年第一季愈演愈烈:根据IDC发布的最新跟踪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收入为9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5%,成为12年调研结果中服务器收入最低的一个季度。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给企业IT预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而也导致多个服务器厂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加上随着今年上半年网络巨头思科进军服务器领域、软件巨头Oracle收购Sun、富士通收购富士通西门子、SGI破产重组等重大事情发生,原来相对稳定的服务器市场又将重起波澜,呈现出暗流涌动、重新洗牌的趋势,众多厂商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使得服务器市场进入一个合纵连横的时代。

  思科过界 影响深远

  2009年服务器领域第一件让业界震撼的消息就是网络巨头思科进军服务器领域。这一举措意味着思科计划清除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间的人为界限,帮助客户寻求更有效率创建数据中心的方式,从而在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数据中心方面扮演战略性角色。

  思科率先打破界限,从存储、网络端进军服务器领域可谓是影响深远。那些长期以来的合作伙伴瞬间全部都变成竞争对手,特别是IBM和HP两家服务器巨头,更是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要知道光IBM每年就向咨询和服务客户销售20多亿美元的思科设备。现在,一切服务器厂商都需要重新审视与思科的关系,因为它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是一个坐拥300亿美金现金、为一个市场做了充分准备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思科进军服务器市场呢?长期以来,传统数据中心上千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错综复杂、性能浪费、能耗过高使得用户在寻找更有效率的数据中心创建方式;第二,随着经济衰退的影响,成本已经成为用户首要考虑的因素;加上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模式的出现,使得网络巨头思科希望通过把网络市场上的优势延伸到服务器领域,加上与EMC的紧密合作,使得思科希望能够在未来数据中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Oracle收Sun 来势汹汹

  上半年服务器领域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就是软件巨头Oracle收购Sun。Oracle收购Sun之后,将跻身服务器巨头行列,并且会让Sun服务器在市场上受重视的程度得到提高。与网络巨头思科一样,Oracle也不想仅仅局限在软件领域,同样把目标瞄准为下一代数据中心,希望能够在下一代数据中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Oracle收购Sun之后,让Oracle与IBM、惠普、Dell之间的关系变得没有之间那么“确定”。特别是惠普,一直以来Oracle与惠普都有着紧密的合作,惠普在数据库层面上劣势,使得惠普需要借助Oracle来对抗IBM。去年,惠普就联合Oracle推出了HP-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把支持网格计算的Oracle数据服务器群和最新的Oracle Exadata 存储服务器组合在一个机柜内。而随着Oracle把Sun收入旗下,硬件层面优先考虑的毫无疑问是Sun服务器,惠普也要重新看待与Oracle之间的合作关系。

  Oracle收购Sun,一跃成为服务器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二者的组合也被业界看做是又一个IBM的诞生,其来势汹汹的态势,也使得人们看到了新Oracle意图在服务器甚至是整个数据中心市场有一番作为的决心。而今后那些与Oracle有着亲密合作关系的伙伴们在今后将不得不面对多重关系的挑战!

  富士通并富士通西门子 不可小觑

  服务器市场并不仅仅是思科、Oracle这些“外来者”的新舞台,富士通并购营收和出货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富士通-西门子也让人们眼前一亮。富士通西门子在PC服务器、工作站等领域具备深厚的技术实力, 在欧洲市场拥有众多的客户及丰富的行业经验,而PC服务器的研发和制造实力更为出众。富士通此举显示其想全力开拓全球PC服务器市场的决心。

  据悉,富士通将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从而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并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收购富士通西门子以后,富士通公司将拥有全线的服务器产品,从Sun小型机到PC服务器,毫无疑问,新富士通公司将是服务器领域又一只让IBM、HP、Dell不可小觑的力量。

  SGI被收购 卷土重来

  老牌服务器厂商SGI由于负载累累、举步维艰,四月份被Rackable Systems收购后,将进行重组整合,收购SGI使得Rackable Systems在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业务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服务器集群领域,SGI将始终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原本竞争关系趋于明白、市场一度沉寂的服务器市场,随着今年上半年收购、并购、重组等诸多时间的发生,使得这个市场再一次暗流涌动。而IDC预测尽管销售在近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客户会在2010年经济复苏之前重建他们的IT性能,因此服务器的需求将在本年度下半年开始增加。市场走暖是否会让走入合纵连横时代的服务器市场竞争更加扑朔迷离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国产服务器的出路 力战高端

    今天,中低端服务器市场,依靠曾经百试不爽的价格战似乎已经不灵了。无论是国内厂商,还是国际厂商,都在使出浑身解数:降价、软硬件打包、一揽子解决方案…等等,说的夸张一点,"无所不用其极"。但对各家服务器厂商尤其是国产服务器厂商而言,感觉越来越不轻松。

  或许,还有另外一块净土,能够解决国产服务器厂商的苦恼,那就是包括四路以上X86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在内的高端产品市场。尽管目前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大部分被国际跨国巨头企业主导,甚至垄断了某些领域,产业良性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但与低端服务器有所不同的是,对于国家而言,高性能计算机本身是一个战略主导产业,发展自己的高性能计算刻不容缓。而这对于国产服务器厂商而言绝对是个利好的事情。因此,以曙光、浪潮、联想、宝德为代表的国产服务器厂商已经在高端计算产品方面开辟了道路,并积极探索国产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方向。(详见:"玻璃房子"之耻

  而对四路以上的X86产品而言,与高性能计算市场情形相比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该市场过去很长时间依然是国际巨头的天下,这跟国内厂商的产品线策略不无关系。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以及虚拟化技术快速发展、处理器性能的大幅提升等,以浪潮、宝德等为代表的厂商在四路及其安腾产品上的不断发力,这一局面将有所改观。

  群雄逐鹿  力战高端

  继曙光4000A之后,去年下半年稍晚些时候推出的曙光5000A再次落户上海超算中心,以174.9万亿次每秒的Linpack性能,独占2008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榜首。(详见:2008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公布)通过曙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合,使曙光5000A真正做到了"四高两低"(高性能、高效能、高密度、高可靠、低成本、低功耗)。(详见:深度解析-曙光5000A背后的技术创新) 

  抛开自己产品,曙光更加意识到,高性能计算机涉及到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对于千万亿次系统而言,不是一家公司或一个研究所所能包办的。而目前在芯片、操作系统、编译器、并行计算环境、上层应用软件、算法、存储系统、交换系统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还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因此,在曙光5000A发布的几个月后,曙光再次牵头国内众厂商成立"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联盟",旨在进一步整合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从上下游厂商、科研机构到重点应用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加速我国高性能计算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增强我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详见: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除了曙光,联想和浪潮两家也没闲着。同是08年岁末,联想宣布,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联想"深腾7000"在京研制成功,其运算能力达到每秒106.5万亿次。该系统位居最新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名(TOP500)第19位。(详见:联想成功研制"深腾7000"与中科院缔结战略合作 体验万亿次 深腾1800服务器国内首测) 

  而浪潮则宣布正式启动 "浪潮天梭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该项目将投资近10亿,用于自主开发承担关键商业应用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高端容错计算机通常指处理器数量为8颗至64颗的服务器系统,一方面性能强大,能够承担大型数据库、海量数据处理等大规模、超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另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每年系统停机时间不超过5分钟,专门面向高端商业应用,承载着金融、电信、税务、财政等关键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详见:10亿投资 浪潮要造高端容错计算机

  就在上周,浪潮又与中科院超算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除对中科院超算中心丰富应用案例进行整理与标准化开发、共同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外,双方还将组建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为用户提供多种技术服务,在应用部署全过程中为用户解除IT技术困扰:一是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包括各领域高性能计算应用案例方案化、特定应用需求分析,强调应用方案的专业、全面和高效;二是高性能系统运维与管理,包括各类应用方向的计算服务及技术支持方案,高性能计算技术培训等,突出规范化、系统化;三是应用开发与优化,包括商用及开源软件安装与调试,应用软件设计与优化,以充分发挥出系统的计算性能。(详见:中科院超算中心与浪潮达成战略合作) 

  实际上,在代表X86高端、高利润的四路及以上市场,浪潮四路服务器产品表现同样非同寻常,据了解,08年其4路产品销量达到了5267台,比2007年增长了194.4%。产品的优异性能是这一数字的佐证,今年2月,采用英特尔至强7400的浪潮英信NF520D2服务器,在Vmark24核组别的测试中,以19.67@14tiles成绩夺得第一名。

  而浪潮力推四路X86产品,目的有二:其一、浪潮四路四核服务器取代小型机承载关键应用;其二、虚拟化整合。浪潮集团服务器&存储营销本部产品部总经理王虹莉表示,金融危机及其影响面的扩大化,使得用高性价比的X86服务器来取代昂贵的RISC小型机服务器变得更具现实意义。"一套入门级的RISC小型机需要20万元,而一台满配置的浪潮四路服务器只要10万元,成本只有小型机的50%。"(详见:增长194% 浪潮四路服务器大丰收 )具体到09年新品,浪潮下半年会切换到英特尔新一代的基于Nehalem-EX的平台上去,同时加大对虚拟化的植入。(详见:浪潮新一代服务器及其创新服务理念发布

  宝德进军高端服务器市场之后,依旧选中了老搭档英特尔的安腾技术。在国内市场中,是为数不多的几家目前完全专注服务器市场的厂商。尤其在安腾领域,与HP并称安腾双雄。盘点宝德小型机服务器产品系列,从低端的Power Scale 4040D/2020D,到中端的Power Scale 3045,再到高端的Power Scale 5005 平台。一直受到Intel的鼎力支持,因此在技术方面,不必担心服务器的兼容、稳定、压力等问题。(详见:2009年小型机服务器全景扫描-宝德篇

  高性能普及 软硬"兼需"

  不过,我们仍需注意的是,尽管像曙光5000A、联想深腾7000、浪潮天梭这样的高端机器已经部署到更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但是,目前,高性能计算在国内的普及仍需一段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应用。这也正是今年1月份,在北京举办的曙光5000A入选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前十强的庆典和研讨会上,众专家得出的结论。

  会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HPC资深架构师徐明强博士谈到,高性能计算应用涉及三个层面:一是高性能计算应用本身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需要走向普及化;二是高性能计算软件的应用开发工具需要越来越好用,比如帮助全球数百万的程序员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集群性能的并行软件;三是需要优化高性能计算应用运行的支撑环境,比如软件故障诊断和自纠错机制的研发。

  不过,高性能计算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技术总监姚继锋认为,从应用角度看,当前我国高性能计算普及应用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国内企业对于使用高性能计算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意识还不强,或者不相信高性能计算模拟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可以起到巨大作用;二是虽然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研制方面已经非常不错,但上层应用软件还不够好,软件开发工具还比较弱;三是高性能计算需要一批既懂应用,又懂系统,还要熟悉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比较匮乏。(详见:高性能计算要普及 应用才是关键

  四路以上的X86产品也好,高性能计算产品也好,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延续,需要一种积淀,需要一种敢于创新的拼搏。如果能够把产品和应用两个层面的问题解决好,相信国产服务器的出路会更好!我们期望09年能够见证国产高端市场的辉煌!

小调查:您最关心以下哪项产品或技术?(欢迎网友在本文下方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去IT技术社区ChinaUNIX参与投票讨论。)

1)英特尔至强5500(Nehalem-EP)处理器
2)英特尔Nehalem-EX多路服务器处理器
3)AMD“伊斯坦布尔”皓龙处理器
4)服务器虚拟化
5)桌面虚拟化
6)服务器绿色节能技术
7)个人超级计算机
8)云计算
9)模块化数据中心
10)思科服务器
11)国产高性能计算机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