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从云计算谈IT系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云"的实现?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管理体系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占据,人为地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没有"水"的流动循环,"云"自然也就无法生成。

  二是IT发展过程中的群雄割据和利益导向,导致标准林立。很多厂商都在纷纷定义私有的应用标准和数据格式,诱使或迫使用户在IT系统建设时,不得不按照不同厂商产品设定的框架装入自己的业务。最终导致业务割裂,系统混乱。

  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一个用户的机房中,同时运行着4到5个不同厂商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应用软件有3到4个不同的开发商且各自为战,从未按照全局信息规范标准进行信息定义和系统开发,数据中心也仅仅是完成了把数据从物理上堆到了一个机房中,业务仍旧是条块分割,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当这个用户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业务连续性、安全等级保护、跨业务整合、应急指挥等等新的业务主题考验时,陷入疲于奔命的救火状态很难避免,业务自然也就很难更上一层楼。

  因此,云对于我们反思IT建设历程,从系统化、集约化、整合化、社会化专业分工角度重新思考未来的IT之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不需要"云计算"的帽子,却可以据此审视我们的建设思路:什么才是符合发展潮流的做法?不再打着信息化的旗号,做着把信息锁进箱子底的事。

  对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充分信息化的前提和结果之一是管理的扁平化,是管理的客户导向或服务对象导向。我们欣喜地看到,继运营商BOSS系统整合、金融数据大集中等企业业务整合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之后,政府很多部门也都正在努力进行管理流程变革和IT系统整合。从公安部门的警务综合系统,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从社会征信系统,到政府网站一站式服务整合。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信息系统,不再着眼于个别功能的实现,而是着眼于大系统大业务,打破内部部门分工障碍,甚至打破不同行业或企业间的"数字鸿沟",正积极向着信息的标准化、信息交换与共享,业务流程整合的方向迈进。

  在管理优化和业务整合的基础上,技术和系统的重构和整合就成为第二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前面分析过,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的厂商纷争和利益纠葛,是造成今天系统割裂整合困难的根本原因。从目前阶段进入到类似通讯和网络的"云时代",从技术上至少还需要跨越三个大的台阶,自底向上分别是:计算和存储设备在硬件技术和管理技术上的充分标准化;操作系统的充分标准化,具备高度的互操作和应用随需部署能力;主要应用的数据格式充分标准化和高度互操作能力。

  三个台阶的跨越过程,需要大量的中间件、虚拟化技术将原本死死绑在一起的软硬件结构打破,透明化为逐层向上提供服务的资源化IT体系结构,这就是云计算中经常提到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Storage or Software as a Service)/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vice)的价值所在。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业务机构,早上9点上班,员工忙于收发邮件,这时,可以调集100个计算节点中的80个集中服务于邮件业务;10点之后,随着终端客户逐渐进入营业场所,营业系统开始步入高峰,邮件业务开始下降。系统管理员甚至是系统能够自动将邮件系统使用的80个计算节点释放出70个迅速用于业务系统的支撑。所有的计算资源像一个可以动态调配的水池,随时为一尾尾不同应用要求的鱼提供着适时的支撑和灵活的服务。

  再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在一个数据中心,管理着约10PB的数据(10PB=10,000TB),其中实时在线交易数据占100TB,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数据达到1,000TB,包含图片、视频和文本文件的常用数据约2,000TB,其他近7,000TB是计划存放30年的各种历史数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