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60年前,晶体管诞生;40年前,英特尔公司成立;20年前,英特尔中国公司成立。
杨叙是在1985年以一名半工半读的实习生身份进入英特尔公司的。那一年,英特尔正处在从闪存业务转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业务的转型期,当年公司的销售额是四五十亿美金。22年后,英特尔发展成为了一家销售额达到350亿美金的巨型IT高科技公司,扮演着全球计算机通讯芯片领域里领头羊的角色。杨叙也从一名实习生变成了英特尔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大区总经理。是什么核心动力驱动了英特尔公司的发展,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杨叙能和我们分享些什么。7月9日下午,杨叙作客IT168高端访谈栏目,接受了皓辰传媒 CEO王超的专访[点击观看视频]。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访谈中,杨叙谈到了很多话题:创新、企业文化、中国市场、合作伙伴、教育、抗震救灾,甚至还和现场一位网友交流了对超频的看法。不过,他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创新”。英特尔正是在持续变化和创新中不断取得发展的。
摩尔定律继续有效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随着CPU芯片里面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主频越来越高,晶体管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小,而由漏电所导致的功耗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风险也越来越大。CPU的发展面临一道槛。甚至有很多人质疑风行了四十年之久的摩尔定律是否会走向终结。
1971年诞生的第一款4004处理器只有2300个晶体管,而今天,一块45纳米四核处理器却集成了8亿2千万个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只有4个原子那么小,而我们知道,通俗来讲,晶体管是用0和1来代表电源打开和关闭状态的一种开关,这么小的距离也意味着开关时很容易会被电流击穿,产生漏电,从而会产生发热,芯片效率和性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找到一种更好的绝缘材料就成为了摩尔定律能否继续往前走的一大关键。
2007年底英特尔推出的45纳米高K工艺技术成了一道分水岭。杨叙在访谈中感慨地说,“在过去21年里我都没有象现在这样关注过芯片工艺本身。因为即使处理器有一个好的设计架构,但生产不出来也是没有用的。很庆幸,我们的科学家找到了铪元素,用它来做绝缘材料。这一发现把硅技术向前推进了15至20年。如果没有这个,摩尔定律会受到局限。”
他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CPU生产工艺工程师在挑战摩尔定律极限时,就好比一个人想游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不知道能不能行,因为不是每一个下水的人都能游过去的。“我们为此准备了5年时间。”
这次重大创新不仅再次证明了摩尔定律的继续有效,也让英特尔的45纳米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其实,谈到创新,英特尔要做的是一种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10微米到45纳米,从2300个晶体管到8.2亿个晶体管,从108MHz到3GHz……英特尔已经推出了十几代经典的处理器产品。而根据其著名的TICK-TOCK钟摆模式,英特尔会每隔一年会分别在处理器微架构和芯片制程工艺两项基础关键技术上进行一次重大变革,以保证在功耗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处理器性能。
2007年是45纳米酷睿处理器,2008年英特尔则将在下半年推出基于下一代微架构的Nelalem。新一代的芯片中不仅集成了内存控制器,采用了QPI点对点传输总线,而且其四个内核可以根据负载实现动态调整——在多任务环境下让四个内核并行地处理任务,而如果是单线程应用,可以把其他核停下来,把一个核的频率提高,这种功能是以前处理器所没有的。
杨叙:持续创新让英特尔不一样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