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杨叙:持续创新让英特尔不一样

    【IT168 专稿】60年前,晶体管诞生;40年前,英特尔公司成立;20年前,英特尔中国公司成立。

    杨叙是在1985年以一名半工半读的实习生身份进入英特尔公司的。那一年,英特尔正处在从闪存业务转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业务的转型期,当年公司的销售额是四五十亿美金。22年后,英特尔发展成为了一家销售额达到350亿美金的巨型IT高科技公司,扮演着全球计算机通讯芯片领域里领头羊的角色。杨叙也从一名实习生变成了英特尔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大区总经理。是什么核心动力驱动了英特尔公司的发展,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杨叙能和我们分享些什么。7月9日下午,杨叙作客IT168高端访谈栏目,接受了皓辰传媒 CEO王超的专访[点击观看视频]。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访谈中,杨叙谈到了很多话题:创新、企业文化、中国市场、合作伙伴、教育、抗震救灾,甚至还和现场一位网友交流了对超频的看法。不过,他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创新”。英特尔正是在持续变化和创新中不断取得发展的。

摩尔定律继续有效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随着CPU芯片里面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主频越来越高,晶体管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小,而由漏电所导致的功耗增加和效率降低的风险也越来越大。CPU的发展面临一道槛。甚至有很多人质疑风行了四十年之久的摩尔定律是否会走向终结。

    1971年诞生的第一款4004处理器只有2300个晶体管,而今天,一块45纳米四核处理器却集成了8亿2千万个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只有4个原子那么小,而我们知道,通俗来讲,晶体管是用0和1来代表电源打开和关闭状态的一种开关,这么小的距离也意味着开关时很容易会被电流击穿,产生漏电,从而会产生发热,芯片效率和性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找到一种更好的绝缘材料就成为了摩尔定律能否继续往前走的一大关键。

    2007年底英特尔推出的45纳米高K工艺技术成了一道分水岭。杨叙在访谈中感慨地说,“在过去21年里我都没有象现在这样关注过芯片工艺本身。因为即使处理器有一个好的设计架构,但生产不出来也是没有用的。很庆幸,我们的科学家找到了铪元素,用它来做绝缘材料。这一发现把硅技术向前推进了15至20年。如果没有这个,摩尔定律会受到局限。”

    他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CPU生产工艺工程师在挑战摩尔定律极限时,就好比一个人想游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不知道能不能行,因为不是每一个下水的人都能游过去的。“我们为此准备了5年时间。”

    这次重大创新不仅再次证明了摩尔定律的继续有效,也让英特尔的45纳米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其实,谈到创新,英特尔要做的是一种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10微米到45纳米,从2300个晶体管到8.2亿个晶体管,从108MHz到3GHz……英特尔已经推出了十几代经典的处理器产品。而根据其著名的TICK-TOCK钟摆模式,英特尔会每隔一年会分别在处理器微架构和芯片制程工艺两项基础关键技术上进行一次重大变革,以保证在功耗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处理器性能。

    2007年是45纳米酷睿处理器,2008年英特尔则将在下半年推出基于下一代微架构的Nelalem。新一代的芯片中不仅集成了内存控制器,采用了QPI点对点传输总线,而且其四个内核可以根据负载实现动态调整——在多任务环境下让四个内核并行地处理任务,而如果是单线程应用,可以把其他核停下来,把一个核的频率提高,这种功能是以前处理器所没有的。
持续创新的背后有一种信仰

      我们的一个疑惑是,英特尔为什么要如此快节奏地不断推出新产品呢?虽然有很多用户从英特尔的发展中得到了帮助,但我们也听到一些用户在抱怨说英特尔CPU的更新频率太快了。

    在杨叙看来,英特尔之所以持之以恒的不断创新,其背后有着一种信仰——英特尔坚信未来一定是数字化的世界,需要用到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来处理越来越多的海量信息。这是一个对未来最基本的判断。“英特尔是一家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处理数据的一家公司,数据在哪里,我们就去哪。”杨叙谈道,“我们不仅要把握技术走势,也要了解对未来应用有什么影响,可以说过去我们的判断中有70%都得到了印证。”

    十年前,英特尔在庆祝三十周年的时候,曾经给员工发过一本画册《One Digital Day》,里面用相机拍摄了未来一天中全球各地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数字化设备,包括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等等。而在1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些设备里面都已经有了各自的芯片控制系统,书中所有提到的设备的数字化都变成了现实。“10年前我们预测未来是一个数字世界,今天来看这个趋势就更明显了。”

    正是对未来数字化世界前景的一种坚定信念,英特尔每年都会在芯片研发和生产领域分别投入多达50亿美金,英特尔的员工每天都在关注数字应用的发展变化,关注集成电路在这种趋势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要做到持续的创新,光研究技术是不够的,更要研究应用。在英特尔,有一个叫‘不做埃菲尔铁塔式研发’的说法,意思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果不是用来让人看的,而是一定要能用得上,这是很务实的。”

    而且,英特尔在推出新一代产品后,会很快主动地把上一代产品停产,以便引领整个产业和社会都过渡到新的平台上来。面对目前和未来的市场,英特尔相信应用一定会改变。就象电脑应用从文字处理,到多媒体和互联网,再到现在的WEB2.0,应用环境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发生了。英特尔不仅服务现在,也在准备未来。“懒惰是我最不能容忍的行为”

    那么另一个疑问是,英特尔是怎么让创新发生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来保证这种创新的持续性呢?

    我们注意到,在英特尔每一位员工胸牌的背后都写着这样六个代表英特尔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导向、纪律严明、质量至上、鼓励尝试冒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以结果为导向。其中,“鼓励尝试冒险”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其实,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就有两次成功的挑战,一是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另一次则是成立英特尔公司,他让“鼓励尝试冒险”成为了英特尔的文化。摩尔常常说:“变动是我们的盟友”。

    面对这种“在变化中求发展”的理念,杨叙在访谈中也坦承自己在22年前也不理解。他把自己在英特尔公司的工作经历分成了三个阶段:在开始的5年时间里,我也害怕组织结构变化,不明白公司为什么老要变来变去,这5年里我都是在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学东西。在中间5-10年的时间里,逐渐清楚了公司的战略和文化,接受和习惯了这种变化。而现在,我自己总想着要去变化,希望公司能变得更快一些。

    “在工作中我最不能容忍的一种行为是懒惰。这个不是说你不做事,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不愿进步,不敢尝试,不敢创新,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对于高科技企业和产业来说,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激情。”诚然,毕竟跟别的产业不同,IT产业要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有时甚至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不变是行不通的。

    当然,英特尔不会让员工盲目地去冒险,而是会让每位员工在清楚了“公司对未来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技术,公司文化鼓励什么”之后,然后让员工自己去发挥。杨叙用一个风趣的比喻来诠释了英特尔这种和IBM、HP等外企不同的文化,“在中国武术里,有武当和少林,你一出手就知道是哪一派,而英特尔用的是散打。在英特尔公司,如果你是哪种按照流程做事的人,你会过得很痛苦,但如果你是那种不喜欢条条框框,喜欢冒险和创新的人,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可以利用的资源,舞台有多大,你自己来画。在英特尔工作的22年里,没有任何一次是把我的工作职责描述得很清楚的。”

为未来储备

    创新需要高科技人才。对创新的无比重视,也让英特尔在发展自身业务之外,把目光投向了全球的教育事业,包括未来教育项目、高等教育项目、求知计划等。毕竟学校在社会中承担着多重的角色,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IT产品的大用户,还是科学研究机构,“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很重要。”为此,每年英特尔都投资1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有效运用技术,扩展学生数学、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知识。以过去7年的未来成长教育培训计划为例,英特尔在中国已经对100多万名中学教师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培训,假如说每一名教师对应100位学生的话,这个计划能够影响到上亿的学生。据了解,目前英特尔中国的工厂、研发和销售市场部门每年还会招聘1200名实习生,其中40%的人会留在英特尔工作。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