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生于2000年 刀片服务器迎来多元化时代

     目前处于刀片服务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2006.6~至今)——多元化时代,以IBM推出BladeCentre H为标志,同期HP推出C-class,Sun推出Blade 8000 Modular System系统。这一时期的特征表现为:刀片服务器厂商增多,技术创新不断,产品定位有细分化趋势,没有统一的标准等。


又一个里程碑:IBM的BladeCenter H

    在这一阶段,厂商基本上渐渐不再重视计算密度,而转向提高性能。比如电源,散热,背板带宽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视。例如电源系统基本上在9KW以上,甚至SUN的电源最大可以达到18KW,刀片开始支持四路,单刀片背板带宽超过20Gb等。同时开始细分市场和应用并兼顾了第二代产品的优势。

    2006年是刀片服务器升级换代跨度最大的一年,几乎各大厂商同时发布了各自新一代的产品,同时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IBM率先挑起了新一代刀片的升级风潮。在2月份,IBM推出了革命性的BladeCenter H,增加了紧凑型刀片服务器的带宽,最高可将其网络传输数据容量提高 10 倍。同时,IBM还推出了基于Cell 宽带引擎(Cell BE)的刀片计算系统,专为那些需要密集计算能力和独特性能来应对大量图形处理和数字应用的公司而设计。6月底,DELL在PowerEdge 1855的基础上推出了PowerEdge 1955刀片服务器产品。7月,HP发布其历时三年研发的第三代产品——BladeSystem c-class刀片服务器,主要针对企业下一代数据中心而设计,具备虚拟连接(Virtual Connect)、能量智控(Thermal Logic)和洞察管理(Insight Control)等三项创新技术。8月,SUN推出了Blade 8000模块化系统(全球先进款no-compromise(毫无折衷,即性能卓越的)刀片平台),摆脱了一年多来没有刀片服务器的尴尬。至此,这四大巨头均完成了各自刀片产品的升级换代。
 

HP潜心三年的力作——BladeSystem c-class刀片服务器

    国内的浪潮和曙光也在2006年4月份推出了刀片新品。其中,浪潮推出了新一代4U12片的刀片服务器NX4120,最大的特点是“低功耗”,NX4120的整机比普通刀片服务器节省50%左右的功耗。曙光推出的第二代7U10片的刀片服务器TC1600,则以“机群系统的整合与发展”为核心设计思想,不再以追求最大密度为最终目标,而是追求系统的整体平衡性与扩展性。

    但总体来看,国外厂商在刀片服务器领域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而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产品均是OEM自国外或台湾厂家,自主创新能力堪忧。


个性十足的SUN刀片服务器

    进入2007年,刀片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如在处理器上,除了采用Intel与AMD x86架构处理器外,Power 6、CELL、Itanium与UltraSPARC T1(Niagara)等更多高端RISC处理器进入刀片领域;4路多核高端刀片产品也纷纷问世。硬盘配置会更加灵活,用户除了可以选择配置2或4颗硬盘的产品外,还有无硬盘刀片服务器可选。另外,作为刀片服务器的扩充,刀片存储设备也开始受到关注,甚至我们可以在刀片机箱内构建SAN环境。


基于刀片服务器构建的中国最快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

    同时2007年也是刀片服务器走向中小企业用户的一年。我们看到,这一年中,包括IBM、HP、SUN在内的多家厂商都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刀片服务器产品:SUN Blade 6000刀片模块系统(6月)、IBM BladeCenter S刀片模块系统(6月)、惠普 BladeSystem c3000机箱(9月),另外,以Intel为代表的第三股力量的出现,携宝德、浪潮、联想等本土厂商推出刀片式模块化服务器系统,进一步掀开刀片角逐SMB市场的大幕。


英特尔的模块化服务器

    随着刀片的多元化发展,刀片服务器也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市场的应用。针对中小企业的刀片是一方面,另外更多的专用刀片方案也开始出现,如2008年IBM推出了其基于Power 6以及CELL处理器的刀片服务器,侧重高密度应用领域;惠普推出的"二合一"高密度刀片则主要针对了互联网应用;Dell推出了面向通用计算的M1000E,但其低功耗特性创造了最低只有180W的纪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