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钢铁厂,我们总是会想起巨大的高炉、沸腾的铁水……但是,在位于烟台的华新不锈钢,却是另一番景象:AI正在进入钢铁生产的核心环节,通过场景化的AI应用,实现炼钢的精细化生产和管理。
以合金钢生产中关键的合金配比环节为例,传统做法主要靠专家经验,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完成,钢水出钢准确率约在80%左右。在AI的助力下,华新不锈钢现在只需要10秒就能完成最优合金配比计算,实现成本最优,还能精准预测终点钢水成分,准确率高达95%以上,仅此环节一年就能为公司节省成本2000万元。
这是当下正在涌现的政企智能化大潮的缩影,智能化正在给千行百业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而2017年成立的华为云也趁势而起,在时代的潮头奔跑。
不忘初心
时间倒回到三年多前,2017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成立Cloud BU,华为强力投入公有云。彼时,业界颇多质疑,因为公有云市场已经高手林立,华为云作为后来者,要想在国外有亚马逊AWS、微软,国内有BAT云的强手中杀出,谈何容易。
但是,三年多过去,华为云带来了这样一张答卷:据Canalys数据,华为云以15.5%份额位居2020Q2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同比增速高达259.6%,中国最快;放眼全球,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9年华为云IaaS排名上升至中国第三、全球第六,增速高达222.2%,全球最快。
就连一向要求苛刻的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也在最近的讲话中表示:“首先要肯定我们的华为云平台是基本可用的,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为云上线了200多个服务,发展了150多万开发者和近2万个合作伙伴,已初具规模,具备了更大方向发展的基础……”
走到这一步殊为不易!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叶来曾表示在Cloud BU成立之初,已经预估到了华为云将经历两到三年的磨难,外部客户不熟悉,内部同事不理解。第一年,是补短板,搞明白自己弱的地方去补;第二年,是将选择华为的客户服务好;第三年,是思考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和投入。
的确,华为云在这三年经历了重重磨难。在外部,刚开始时,很多企业不知道华为有公有云,一些公有云的项目华为云连入围竞标名单的资格都没有;在内部,华为云更是被讨论颇多,被寄予厚望要快速成为公有云领导者,压力很大。
在压力和挑战下,华为云没有放弃初心,动作没有变形,坚持自己的方向。郑叶来曾经多次阐述过华为云的三个初心:"第一,把华为公司在ICT领域的研发投资以云服务的形式变现。第二,把华为公司30多年积累的各种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第三,为华为公司自身,包括华为终端云服务、内部IT提供云底座,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回顾过去三年,无论内外部的挑战,华为云始终是在这三个初心上高速奔跑。例如,华为云的公有云服务数量从不到60个增加到了220多个,覆盖了基础服务、应用服务、人工智能、数据库等领域,成为全栈公有云。
2020年,华为云还做的一件大事,推出针对政企市场的混合云方案华为云Stack。全新混合云持续同步公有云能力,可本地化部署,从资源混合到能力融合,匹配政企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
转型维艰
华为云并不仅仅是发展云业务,而是承载着华为从硬件提供商到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使命。
这一步实在太难,任正非也坦言,“我们是一个传统的硬件先进的公司,世界上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的例子还没有,我们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的确,放眼业界,尚无这样的先例。拿擅长转型的IBM来说,几十年的时间里历经硬件、软件、服务的转型,最近这几年IBM下定决心通过外部收购和内部变革转型云服务,但是仍然与头部的亚马逊AWS、微软云、谷歌云等厂商相距尚远。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云的进步,就知道其三年冲进中国公有云市场前二的意义。
笔者认为,华为云之所以能从硬件到云服务的转型趟出一条路径,首先是因为华为的历史积累。横向对比,很少有厂商能像华为这样在计算、存储、网络、人工智能等各方面的技术实力都能成为业界的引领者,这种全栈的技术优势,让华为云集合了华为最强大的核心技术和经验积累,从硬件到软件、从IT基础设施到云服务、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成就最强的数字化转型"底座"。
这一点在云服务领域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你卖硬件产品,卖你最好的那款产品就行,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但是云服务不一样,是对外提供整体服务能力,不能有短板。华为云的这三年,本质上就是将华为数十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组合成华为云这个木桶的一块块木板。同时,又发挥华为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文化,调集精兵强将,力出一孔地去补短板。
在华为,有一句话很受推崇:“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纵观华为云的技术架构演进,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历经不断优化,在去年底,华为云已经形成了极简的“134”技术架构:“134”,即1个基于擎天架构的云基础设施,3个技术使能服务(应用使能ROMA、数据使能DAYU、AI使能ModelArts),4个面向行业场景化的联接触点(联接应用的华为云ROMA、联接开发者的DevCloud、联接万物的IoT、联接组织的华为云会议等服务)。
历经转型维艰的华为,正在以华为云服务的形式,为千行百业的智能转型带来支撑:在政务领域,华为云累计服务600+政务云项目,联合9省市发布城市智能体;在金融领域,服务中国TOP10银行,累计服务220+金融机构;在医疗领域,支撑了65%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在电力和油气领域,帮助国家电网集团14个省公司、3家发电集团实现电力生产经营智能化;在交通领域,累计建设20+智慧机场、29省高速公路自由流……
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作为持续跟踪华为云的自媒体,我对华为云三年来的高速发展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生态思维。
这从华为云的Slogan可见一斑:与很多互联网厂商的“互联网+”、“智能+”不同,华为云的Slogan是“+智能,见未来”。为什么华为云是"+智能",而不是"智能+"?郑叶来曾这样解释,"+智能”,而不是“智能+”,因为各行各业本质还是各行各业,我们的使命应该是使能各行各业,释放他们的生产力。智能的本质应该是使能,而不是颠覆。
有太多的案例显示华为云的这种生态思维。以舒朗服饰为例,其在华为云的帮助下,将AI用于布料排版,原来排版时间需要40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而AI助力下的布料排版能达到10分钟到15分钟左右,效率提升了500%。而这背后,就是华为云推出的行业知识和AI深度结合的知识计算,企业贡献专业的行业知识,而华为云贡献AI,两者融会贯通,让AI在千行百业的具体场景落地应用。
这样的生态思维还体现在华为云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上,郑叶来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点出生态的本质:一个是经济问题,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有极致的性价比的时候,慢慢地就会有客户来选择你;另一个是价值分配问题,你需要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商业设计需要是利他的。
正是这两点让华为云的生态圈不断扩大:目前,华为云聚合了19000多家合作伙伴,包括13000多家咨询类伙伴和6000多家技术类伙伴,并与全球多家顶级咨询公司、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华为云与合作伙伴开展联合方案创新,云市场上架伙伴应用数量超过4000个,年度交易金额超10亿元。华为云与生态伙伴同生共长,在华为云高速增长的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合作伙伴,咨询类合作伙伴年度业绩亿元以上的超过10家。
记得任正非曾说,华为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华为云的生态思维,让其成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黑土地”肥力出色、十分肥沃,因为华为有这么多年巨额技术研发投入所积累的技术实力和数字化转型的丰富经验;“黑土地”是平台,承载各种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正是甘当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黑土地,华为云也能聚合行业之力,快速成长。例如,郑叶来也曾坦承华为云一直以来有运营的短板,如产品交互的友好性、资源的运营能力等方面。不过,华为云用生态思维找到了一条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通过将交互交给合作伙伴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强强联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让华为云的黑土地越来越肥沃。
后记:磨好豆腐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回到华为的企业文化和商业哲学。
任正非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做企业像磨豆腐。我们就是要磨出最好的豆腐!为什么?因为爹要吃豆腐,娘要吃豆腐,孩子要吃豆腐。我们只要真正与全世界用户心贴着心,磨好了豆腐,我们就可以全球整合资源为世界人民服务了!
这个比喻很朴素,却点出了华为的秘密,同时也是华为云三年冲进TOP2的秘密:以客户为中心,磨好豆腐(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
云服务这样的ToB服务和互联网的ToC服务还真不一样,客户一旦选择了云服务,很难换掉,这就决定了其在选择云服务时的谨慎,因为必须要选一个稳定可靠、安全可信、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由此,华为前期的多年积累,以及华为云的不懈进击,虽然痛苦,但是放在长期来看都价值巨大,路会越来越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样,企业也是这样,每一次的投入、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坚守,虽然短期不一定能看到回报,但是拉长来看,都筑起竞争力的城墙,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