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资讯】10月23日至24日,浪潮“Inspur World”技术与应用峰会将在北京举行。该峰会是浪潮集团两年一度的前瞻技术盛会,与会者能够体验前沿技术成果,感知未来创新趋势。在本次大会上,浪潮将首次公布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战略,并现场阐释该战略的核心理念——融合架构。
以下是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先生的演讲全文:
今天第一个题目叫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这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提纲,相当于一个抛砖引玉,把后面嘉宾的观点先引出来。我们今天讨论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题目。昨天王总在大会上也讲到,我们应该做详尽的阐释。今天我们慢慢顺着王总思路再讲一下,最早计算机都是放在特定位置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慢慢的个人PC都有。随着应用规模的发展,我们又迎来了所谓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后来又有BS模式,叫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这些模式最终有一个概念都是服务器,服务器都不是在你身边的,都是在某一个地方放着的,开始是机房,最后慢慢就有数据中心的概念。
实际上数据中心的概念是说要把所有我们服务端的东西,尤其是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与应用紧密相关的这些服务器或者说存储,或者网络设备我们把它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是我们直观上的认识。直观上的认识并不代表着我们现在看到的,也不代表着我们未来要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数据中心的概念逐渐的是在演化,我们今天讲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数据中心的高级形式,这个数据中心的高级形式他所做的是把所有IT资源抽象化、自动化,从而实现“IT即服务”,满足企业级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做计算机的人,无论是做硬件的人还是做软件的人,最终的期望对于用户来讲,对于用户的应用来讲我们要部署一个应用,随手一抓就可以抓到某种东西,我们把程序一装就可以跑起来,就可以继续提供应用了,无论负载量增加也好减少也好,无论硬件出现故障也好,软件出现故障也好,都能运行下去。我们一直有一个想法,提供某种存储或者某种网络,过去这十几年,或者二十年到现在已经做到这一点。对于用户来讲我应该买什么样的服务器?买什么样的配置?买什么样的存储?买什么样的中间件?这样我才能把我的应用装上去,装上去我还担心哪天我的性能不够了,还要扩服务器,扩内存,哪天存储容量不够了,还要扩存储,哪天网络不够了,我还要扩网络。还会担心一旦下面硬件或者软件哪个层面出了问题,我就必须得全部干预。尤其是所有的这些设备软件都要人一起的去干预花费很长的时间,长则几个月,短则几天都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安装服务器这个系统。
而软件定义为中心是以抽象的形式或者说以一种标准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这里边从需求角度来讲有几个我们会比较关心的点,我们期望未来数据中心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抽象化,抽象化就是说你给我的就是一个服务器,我知道它有计算能力,我知道它有存储能力,我知道它能进行网络通讯,但是它的大小我实际上没有必要明确的去定义。它的稳定性我认为是相当稳定的,我没有必要去特别的关心或者硬盘坏了怎么办?具体的网卡坏了怎么办?还有它是一个统一接口的。统一接口是说我系统可适配性会很好。我从数据中心里买来的,我无论从A数据中心,还是B数据中心,还是我自己自建的数据中心,或者我买来的计算能力,他对于我应用软件的接口都是标准的,我没有必要去针对不同的数据中心或者说我们租的不同的虚拟机过多的去改配置,就像现在一样我买一个不同的服务器,我就必须装不同的驱动程序,这就是适配的问题。适配的问题是以某种标准的形式来配置。
再有自动化,自动化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所有的操作会在一系列的软硬件的支撑之下自动去完成,不需要人走到机器旁边,走到机架旁边人工的去干预,人工的去配置。出了故障以后很大程度上不需要人及时去处理,而会造成停机。
接下来是整体性,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对于自建的数据中心我看到的就是一整台机器,而不是一屋子单独的存储,应不是单独的网址,并不是单独的某个网卡,也不是单独的应用系统,我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它的资源消耗是可以统一标准,它的故障处理是可以统一管理的。它的系统整体的运维监控是一个整体的统一形式来操作的。
再有就是弹性化,弹性化是什么概念?就是我们的应用会处在变化之中,不同的应用之中负载此消彼涨的。同样的对于我们整个系统的容量,整个数据中心,整个云平台或者说私有云平台的容量它是随着我们用户的需求来在增长的。在增长的过程中我不能说我要做一个扩容,我就必须停机,我要搞一个新的技术引入到我的平台,需要停机几天。对于未来,这种模式是不能接受的,用户需要的是一旦应用它的并发量提高了,用户只要在运营平台上简单提交一个申请,这一类的资源自然就可以分配给它。同样几个应用之间,如果某一个应用,在某一个时刻比较闲,它的资源从系统角度来讲它就会以某种形式把它送给另外的用户。
既然讲到了这么多的需求,对于我们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我们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技术?我们才能够支撑上面这些需求呢?我觉得第一个就是IT资源的虚拟化,这个虚拟化有若干层级,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通过虚拟化技术做出来的虚拟机;再有我们可以再往前看一看,在虚拟核模下我们可以从一堆硬件里面定义出我们需要的某一个机器,再往上从应用层面来看我们还有其他不同的虚拟模式,比如说应用级别的虚拟模式。还有我们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需要的技术支撑就是灵活的网络。我们希望数据中心里面整个网络不是层次性的书竖的结构,而是平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很灵活的从一个平的数据结构里定义出数来,我定义出网状结构来,或者我定义出其他形式的这种结构来。这种需求实际上是我们数据中心需要灵活定制、灵活配置的一个需求,在网络空间里面的一个体现。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未来在软件定义的网络,在网络本身拓扑结构要有一定的投入我们才有可能达到灵活的网络拓扑的配置。
自动化管理,除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整个数据平台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软件系统。
高速网络互联,我们看到更多数据中心里面都是为中远程互联安排的,在一个比较近距离,以高频高速传输的技术,实际上我们在高性能技术里面我们早就用了,但是在数据中心,在云平台,在私有云平台里面我们用的还比较少。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说我们现在的应用模式还更多的依赖于南北向的通讯,东西向的通讯用得比较少,就是兄弟间的交互有关系,这可能跟近几年编程模式有关系。随着一系列多种编程模式,慢慢应用于我们更多数据。高速互连网络应用在数据中心,成本进一步降低,这将会推动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应用更多类似的技术。
再有就是弹性的基础架构,我们要突破我们单个服务器的边界,我们知道我们单个服务器有自己固定的IO设备,它的边界是确定的,我们未来在数据中心中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打破这个边界,能够灵活的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灵活的调配IO资源,实际上这也就是说把处理器内部和IO做得更远一点,把处理器切开有独立的处理器的池,独立内存的池,独立IO设备的池,我们通过灵活组合这些资源形成我们不同尺寸的这种服务器。
现在我们也在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灵活组合这些资源,但是我们所谓的灵活组合都是在一个服务器硬件的边界之内,我们把它切成小份,组合这些小份,就好像我把菜都切成丁,把不同的丁混合在一起。未来我们要在一个大尺度的空间里去雕刻,我想剪裁出什么样的东西来?我就能组合成什么样的东西,就像乐高积木一样。
总之我们目标是降低用户应用的复杂性,同时降低用户应用的成本,同时我们要以一种灵活交付的模式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在过去浪潮随着步伐,我们在最早的数据中心时代提供标准的产品,就是我们1U,2U,4U、8U的服务器,我们存储,甚至一些网络设备。到第一代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融合架构里面,我们用的是我们的云海OS,它主要目标是系统管理。到了第二代如何架构呢?应该说我们要上升到融合的模式,这种融合的模式是硬件上融合,软件上定义,通过软件上定义来去调整它的系统的构成。第三代融合架构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形式。我们随着不同阶段的融合架构,由我们云海OS1.0,云海OS3.0,以及未来云海OS6.0支持开发。
传统的数据中心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彼此独立,不同的应用、不同的网络,不同的应用实际上是某种垂直的模式放在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只是把不同的应用系统,不同的存储加网络,加服务器的组合,我们把它集成到了一个房子里而已。在这个“房子”里边我们可能把网络整合到一起了,把存储的网络也整合到一起了,但是最终我们还是看到的一个一个独立的烟囱矗立在我们平台之上,大家彼此是相互独立的。
随着产品的应用,随着这些产品不断的部署,我们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我们发展到了第一代的数据中心,第一代的数据中心一是要基于高速的网络,再有我们整个系统的设计是模块化的,模块化的结果就使得我们能够把系统里面原先没有规模效益散热和他的监控管理,我们把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提高我们的效率。同时我把所有的这些服务器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把它服务器部分进行标准化,形成计算机节点,形成存储节点,形成内存的节点,我们把它整合在一起,整合在一起以后通过软件,尤其虚拟化软件,我形成在单独服务器边界内虚拟机的资源池和存储的资源池为我上述的应用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要求。
第一代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采用的虚拟化和分布式系统,或者说这种集成式的软件系统,以及模板自动管理,或者一定程度自动化资源分配能够很好的给我们的应用提供支撑,尤其在互联网领域里面有很好的表现。面向这个领域,浪潮有带宽型的产品——浪潮Smart Rack,统一高速互联,再有集中管理,实现业务自动控制,实现资源自动分配。每个机器相对独立,这是从硬件层面上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再有从软件层面上通过虚拟化技术,我们实现了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层面。
再有一个产品就是AS13000,它支持不同的模式,它可以对象存储,也可以是系统。它兼容云的管理软件,能够支持容量和在线的扩展,能够提供空间资源,基于上面第一代数据云海OS可以很好集成虚拟化,管理平台计算资源。到第二代软件,实际上对应着正在研制的第二代架构,在第二代架构里面慢慢的打破系统里面的边界。当然它也是需要高速互联,高速互联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应用,也要面向系统。比如说系统内部的数据中心,比如说系统内部的虚拟机。再有网络资源的支持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方面虚拟化的架构进一步虚拟化网络,以及虚拟化存储,通过这三种虚拟化的结合,使得我的系统从软件层面上看是一系列的分配和可调用资源,通过这些我们实现可应用的支撑。
同时我们在第二代的软件支持数据中心的平台里面既可以支持我们私有云,也可以支持公有云的空间,把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资源分配给顶层的应用,让我们应用能够更灵活的去配置它下面需要的资源。
所以说我们第二代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架构是彻底的对系统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定义,或者说在第二代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里面不再有单独的封闭的存储交换机,也不再有单独的服务器,硬件平台是平的,只不过我装不同的软件,我配不同的东西,其他的硬件设备可以组成网络设备,所以说这是从软件抽象层面上很大的变化。在这里面我们第二代融合架构里面,我们计算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会更多更灵活的节点配置,而且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计算和IO设计思路在里面。反正我们需要的高速互连网络相对于原先数据中心里面网络竖形结构会有很大得便华,我们互联的密度会更大,互联的带宽会更高,它下面能够承载的应用不仅仅是应用和外面的交互,系统内部交互也会放到网络上去承载。
第三代我们把计算机原有模式打破,真正的实现资源的完全池化,进一步通过软件来组合不同的计算内存,存储和网络来形成不同尺寸,适应不同需求的这种软件平台,这就是所谓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的概念。软件定义基础架构意味着我会从大的硬件平台里面抽取我需要的东西来组成整合的一个硬件平台,这个硬件平台从物理上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从逻辑上抽象的,从使用的过程中它是被动态组合的。在这里面我们软件定义的概念会进一步深化,它不仅仅定义不同的处理、存储和网络,同时它也定义底层硬件设备的组合。
再有对于我们软件系统来讲,它会更多的考虑跨地域,跨服务商,它可以整合全网不同的资源,通过组合来实现面向应用的虚拟机或者必要的组合。
总之我们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未来通过一步一步的技术升级将会改变数据中心设备的形态,服务的形式,甚至IT应用的这种方式,可能未来我们针对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会形成一定的标准,形成一定的接口,从应用的层面,我们可以在运行的初期自己去定义自己的用户环境或者自己去申请,自己应用环境,在完全融合定义的软件数据中心还有一定的阶段,已经过去的阶段是我们当前的第一代,和近几年的第二代、第三代,浪潮这几年我们一直进行非常紧密,或者非常大规模的投入,我们会有相应的产品而支撑我们用户的需求。
这是我要讲的内容,后面我们讲的内容一个是数据中心集团中国平台部云计算工程总监周翔,还有浪潮存储总经理周俊杰讲的等等各位的演讲,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