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IBM王伯韬:云模式应对成长型企业IT需求

  【IT168 专稿】在全球大范围内的经济体内,大型企业并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的商业力量。实际上,随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发展与改变,如今,一些新兴的成长快速的中小企业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根据调研公司数据,这些成长型企业为全球GDP贡献65%的份额,在全球雇佣超过90%的劳动力。中国作为吸引了全球资本关注焦点的新兴市场,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也在加速,并且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量。

  然而,成长型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如何应用IT基础架构成就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成长型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日前,IBM资深系统架构师王伯韬在2012年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现场发表演讲,对成长型企业该如何构架IT基础架构提出了有效的方向和指导思路。

成长型企业首选外包
更多信息尽在IT168现场报道。另,您可以微博关注#SACC 2012#了解信息。

  成长型企业首选外包

  王伯韬认为,成长型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对业务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成长型企业往往在IT投入、以及初期的IT规划上也存在诸多的不可预期的因素。因而,成长型企业在考虑自身IT基础架构时,往往可以换一条思路来考虑问题,选择外包服务来应对自身业务增长的不确定性。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外包的服务有诸多的益处。如果以业界一个通用的比喻来形容,传统建数据中心的模式好比在家吃饭,女主人需要采购肉、蛋、米、面等食材,并根据家庭成员的口味在家烹饪饭菜;那么IT服务商就好比一家高级餐厅,提供了全套的不同类别的餐饮服务,可以外派厨子上门服务、递送外卖、或者干脆外出就餐,而女主人就无需再为买菜、做饭等琐事烦心。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企业运作的永恒法则,企业也在“利润”和“成本”两杆尺码下衡量传统构建方式与IT服务各自的利弊:选择IT服务商共同构建数据中心或者完全外包,相比传统模式能有效提高数据中心建造效率,并降低人力物力方面投入的长期成本。而且与专业的IT服务商合作,不仅克服了企业内部IT人员在技术领域的局限性,还避免了IT人员流动给企业运维带来的安全风险。

  随着IT应用模式逐步发展,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日趋成熟,IT服务在CIO视野中占据日趋重要的地位。据IDC亚太研究组的报告,2012年IT服务市场增速明显,亚太地区(除日本)增长率将达到9.1%。而Gartner认为,今天20%的企业实际上不再拥有任何IT资产。

  王伯韬还谈到,成长型企业甚至可以应用一些外包的模式来应对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商业价值,成长型企业需要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驱动力也在于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的获取。未来完全有可能一些拥有数据、同时拥有大规模处理能力的一些组织,提供一些数据分析的服务,IBM正在与一些电信运营商探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

${PageNumber}

  私有云打破应用孤岛

  外包在解决成长型企业所面临的规模不确定性方面显然卓有成效,然而,用户对外包模式还存在多种疑虑,尽管今天外包的应用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并得到认可,一些企业仍然倾向于传统的自建数据中心的模式来解决自身的IT需求。

  谈到成长型企业在自建数据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王伯韬认为:信息基础架构可被分为几个层面: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包括机房、供电、冷却等。之上是基础架构,包括计算能力、存储、通讯能力的提供,传统IT一年厂商基本在这个层面。再上层包括了系统软件,也就是传统的中间件,包括数据库、应用服务、流程管理一类的东西;最上层则是应用软件,也就是面向用户应用的各种软件功能。

  “一些用户往往会觉得架构有问题,访问慢、使用率不高,这时用户往往会从具体的技术层面试图解决,然而系统的问题往往不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架构层面的问题。”王伯韬谈到:实际上,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往往缺乏统一的统筹与规划,形成很多竖井、孤岛式的人为分裂的格局。

  “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因为IT建设的模式是面向项目的模式,从而导致壁垒,唯一可分享的是机房的基础设施。”王伯韬谈到:“企业中,往往财务有自己的数据库、中间件和硬件设施,HR系统和业务系统又是一套,这种竖井的系统建设代表的问题,是整个IT系统架构没有完整的、全局的规划蓝图,完全被业务部门牵着走。业务部门主导IT建设,IT部门只是执行。”

  王伯韬认为,打破这种竖井式IT基础架构建设格局的关键在于云,“云并不是功能较多的,不能包治百病,但是云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王伯韬谈到:云的本质在于服务,而基础架构整合是实现IT即服务转型的起步工程。通过整合,可以开始从传统IT到服务IT的变革之路。

  从传统的IT基础架构到云需要经历好几个阶段,首先就是系统整合,基于系统整合基础上,用户需要考虑虚拟化的问题,构建一个统一的资源池,以实现系统资源的灵活调配;然后在虚拟基础平台之上,还需要实现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才能保证系统的无缝运行,并最终实现云化。

  “今天,很多公司停滞在虚拟化的阶段举步不前,然而虚拟化和云的境界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关键则在于自动化管理。只有基于虚拟化的基础实现自动化管理,整个系统才是无缝、灵活、自由的私有云架构。”王伯韬谈到。

${PageNumber}

  厘清云的定义

  王伯韬从IBM的角度谈到了用户如何从传统基础架构转型成为私有云基础架构的完整路线图,然而,有关“云落地”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业内却仍然存在诸多争议。谈到云,业内较为流行的一个定义是,云是将大量廉价的、分散的、松耦合的系统汇聚,通过分布式系统构成大规模横向扩展系统,以实现“云”所要求的较高等级的性能、可用性、扩展性等。

  “业界通常会从两个角度来定义云,”王伯韬指出。“一种是技术的角度,关注以何种技术来实现云;另一种是从业务的角度,即SLA的角度,通过云的架构来满足业务的需求。”

  IBM所定义的“云”的核心是IT以服务形式交付,关注的是如何把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交付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按照实际的使用状况按需付费,其核心技术包括虚拟化、快速部署和整合服务管理,并可针对不同的工作负载进行动态系统优化,最终将服务交付给使用者。

  在这一深刻而精准的定义下,用户基于何种技术构建云基础架构,就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没有一种架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云是基于不同的负载进行优化的。基于不同的需求,应该有不同的云的解决方案。云的需求来自2个方面:1、IT外包(共有云)2、IT承包(私有云)。为何要做云?本质就是希望把IT包装成服务并提高服务水平。”

  王伯韬强调:云计算不是一种新的计算系统,也不是一种新的Workload,工作负载由业务本质实现,云计算是实现工作负载的方式,是工具。

  用分布式技术实现云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以往高端设备在高可靠性、扩展性、管理能力、高性能等特性上的价值,转移成由中间件或应用程序实现,希望藉此以低端的设备替换高端的系统。然而王伯韬认为:“要实现同样的业务目标,大致来讲整体成本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基础架构上的成本节省往往由在中间件上的投入和应用程序开发上的成本取代,还没有计算应用程序重写对业务带来的风险成本。”

  谈到IT系统从竖井转到整合的模式后,如何保障系统安全。王伯韬认为应该从技术和规划两个方面共同保障系统安全。“技术层面,包括IBM、VMware、微软,都有大量的故障隔离的技术以保障系统安全。从规划层面来考虑,则会有很多考虑的因素,例如按网络安全、高可用性、服务级别,把不同的应用按等级分类,需求类似的应用可以放倒一起。此外,用户还需要考虑高可用解决方案,包括1备N、2备N的模式。2个维度都要做好工作,才能从整体保障系统安全性。”王伯韬谈到。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