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Smart Cloud,从数据中心开始

  【IT168 资讯】2011年4月7日,浪潮在北京、山东济南两地发布“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Smart Cloud”,该产品是面向云计算时代的整体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将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的转变。

  云计算推动IDC向CDC转型

  云计算带来的规模、成本、弹性三大挑战,粗放的IDC模式具体表现为建设周期长、弹性差、管理手工化、部署项目化、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等诸多问题,IDC未来将逐渐向CDC(cloud data centre)云数据中心转型。

  浪潮进行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创新,提出“模块化建设部署”和“智能管理”的CDC

  浪潮从数据中心设计、建造、部署、运维等各个环节通盘考虑,提出“模块化建设部署”和“智能管理”,改变了当前数据中心建造运维模式和基本形态,相比IDC实现四个重大跨越:建设部署从冗长分散变为快速灵活、业务保障基础从僵化设备转变成池化资源、管理从手工设备管理过渡到自动化资源管理、成本从失控变为精控。

  Smart Cloud”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everything in box”,“life cycle smart”

  浪潮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体化数据中心方案,集成了供电、IT设备、制冷、散热等所有数据中心模块,接通电源和网络即可使用,同时还实现了“life cycle smart”,能够一体化交付,货到即用,灵活部署,按需配置,对于中小数据中心建造和运维、对于大型数据中心的部署和运维,都具有颠覆性改变;在管理上,采用了自动化、虚拟化的管理技术,使设备利用率从现在的10-20%,提高到60%以上,而且管理模块能够统计每个应用资源使用情况、每一个资源单位成本,从而轻松实现数据中心TCO精确控制。

  浪潮云计算产品布局“三足鼎立”

  2011年是浪潮云计算产品技术布局年,“大服务器”“集装箱数据中心”将与即将发布的“云操作系统”,共同成为支撑浪潮云计算战略在基础架构层产品技术优势的三大主力产品。

  一、 云计算时代来临,粗放成长的IDC面临痛苦的“转型期”

  摆在传统IDC面前的三道难题

  云计算的魅力在于,用户可以快速部署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云计算美好梦想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承载云计算的基础平台——数据中心。随着云计算应用的迅速普及,各类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无论哪种云计算业务模式,如果希望提供大规模、高可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IT服务,都需要有规模化、弹性化、低成本的数据中心来支持。

  1、云计算需要规模化的数据中心:

  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G)预测,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20亿美元。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2亿美元,未来将以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4年其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

  云计算发展所带来的业务量、信息量及用户数量的快速膨胀,迫切需要规模化的数据中心来提供平台支持,中、大型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据IDC统计2009年中国地区的各类数据中心和机房的总数量达到519,990个。到2012年中国的数据中心数量将以复合年增长率为1.3%的增长速度达到约540,777个左右。其中,中型数据中心(约500平米到2000平米)和大型企业级数据中心(2000平米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率。

  2、云计算需要弹性化的数据中心: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给用户业务模式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业务低谷期,闲置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需要智能化软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新业务、新应用(如SNS社交网站、团购模式)的上线,以及当前业务的突发性变化(google退出中国,带来google香港的访问量突增, google数据中心将不得不同时面对这两方面的压力)势必带来巨大的后台压力,要求设备必须具备快速扩容的能力,使数据中心更具弹性与灵活性;

  3、云计算需要低成本的数据中心:低成本的数据中心是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的必要因素,从运营者角度看,压缩成本是永恒的话题。最终,信息服务将同其他服务一样,都必须物美价廉。数据中心构建完成以后产生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功耗及运维管理方面,降低这两方面的成本是保障用户享受云计算服务提供的关键点。

  传统数据中心“照猫画虎”的代价

  当前,传统的数据中心都是按照原有的通信机房的规格规划和建设,执行的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设计标准,该标准不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对外服务能力为出发点,而是以业务保障,避免社会影响为出发点,导致数据中心投入高、能耗高、灵活性差,成本难以控制,管理困难,很难应付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弹性、成本等方面的挑战。在近几年需求的挑战下,尤其在云计算时代发展要求下,上述的问题日趋紧迫。

  1、整体建设“吃力不讨好”

  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当前,传统的数据中心都是按照原有的通信机房的规格规划和建设,需要经过立项、规划到验收等10多个环节,手续繁琐,仅是设计和履行行政手续,就需要6个月。从而导致整体建设周期过长,最短不会少于1年,一般都要数年时间,而且工程投入大、技术复杂;

粗放成长的IDC面临痛苦的“转型期”

  建成后弹性差——机房建设完成后,设备部署也十分原始,传统模式是以单台产品为单位,上架、上线等部署工作繁琐,部署速度受限。 如果遇到突发的需求,特别是出现新的商业契机(例如微博),扩容能力就成为IDC的的一大挑战。

  部署密度低——当前部署产品已机架为主,集成度低,电源等辅助模块占用大量的物理空间,使得部署密度受到限制,限制了数据中心固定投资的使用效率

  2、部署与管理呈现“僵化”

  项目的部署,数据中心僵化——传统的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一项目一部署”、甚至“一机一应用”的模式,应用与物理服务器严格捆绑,而服务器又与制冷、供电等相关辅助模块严格捆绑,从而导致服务器、网络、存储甚至制冷等资源都与项目和应用静态地捆绑在一起,信息中心不仅存在逻辑上的信息孤岛,也存在物理上的设备孤岛,在这种基于项目的紧耦合的僵化基础架构下,整个数据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作任何改变;

  针对设备、静态、手工化的管理——传统数据中心对服务器的管理是静态的,目的还是停留在“不出事,出事后别影响业务”,对网络和存储系统的管理也是如此。数据中心的空间、电力、制冷、设备之间的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关系,新设备的采购和老设备的淘汰……,一系列的问题让很多的IT管理者头疼不已。目前数据中心的维护成本,已经超过了购买设备的支出,一台1U服务器的运维成本高达采购成本的2倍。

  3、低效运行的生命周期

  能源效率低——数据中心部署的产品都是机架式通用服务器,散热、供电分散,效率难以提高,IDC的PUE通常在2-2.5之间,冷却耗电远远超过了计算用电,而且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5倍,能源已经占到IDC总成本的12%以上;

  资源利用率低——基于项目的部署造成了僵化的数据中心结构,封闭了各个应用系统之间资源共享的可能,而基于手工的管理,也很难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资源流转,因而当前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通常10-20%,浪费严重;

  TCO效率低——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都在一种低效运行状态:建设过程繁琐导致的冗长周期;建成后,分散、基于项目的原始部署方式,不仅带使得部署密度低从而导致的固定投资效率低,也成为整体能源效率不高的先天基础;原始的管理方式,也导致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低效率;

  一、 浪潮推“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引领云时代数据中心新形态

  全生命周期理念,创新推动IDC时代转型

  浪潮定义云数据中心:云计算时代,数据中心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对外服务能力而不仅是业务保障能力,当前IDC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模式创新,以模块化手段替代当前的建造部署,使数据中心成为小数据中心的集合,以智能化手段为当前的运维模式提供创新性模式,将机房管理技术与成本管理对接,最终实现成本可控、绿色、弹性、安全的数据中心。

  u 面向整体机房的模块化设计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展应该放弃既有的冗长模式,采用整体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即将存储和成百上千台服务器集成到一台大型集装箱,集装箱既可以作为数据中心的一个模块,如计算模块,或者制冷模块,也可以置入制冷设备,形成一个完备的箱式数据中心。因而云计算数据中心应该是以集成设计的大型集装箱为基本模块,简单叠加而成;

  u 面向成本控制的资源管理调度: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能够对计算、供电、制冷等功能模块的统一集中、自动化管理,并能统计资源、能源等具体使用情况,方便管理者制定策略,对数据中心进行自动化、策略化的管理,从而实现成本的精确控制;

  全新产品,引领CDC时代

  浪潮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个配有供电、IT设备、制冷、散热等所有模块的完整中心,包括20ft和40ft两种形态,其中,20ft数据中心占地面积不到15㎡,能够部署640台服务器,可以提供7680个计算核心、1280TB存储空间,比普通IDC提升2-3倍。产品实现了“everything in a box”,是中国首款云计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同时还实现了“life cycle smart”,设计上采用模块化、平台化的策略,能够一体化交付,货到即用,灵活部署,自动化管理技术保证数据中心上线后可以无人值守,具有便捷的移动性、易部署性、和智能性,可以作为移动式数据中心、企业政府的数据中心以及大型云数据中心的部署模块。

  1、便于移动,快速部署: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组装、测试等都在工厂完成,仅需要接通网络和电源就可以上线,不仅对于部署环境要求低,可以随地随时部署,而且部署工作简单,仅需要2人·工作日就可以完成;中小规模的数据中心,如企业、政府,以及会议、活动等临时性数据中心,可以直接采用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省去繁杂冗长的数据中心建设周期和高昂的费用;对于大型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可以采用云海集装箱模块化部署,改变当前以产品为单位的分散部署,可以将部署速度和数据中心弹性提高数十倍。

  2、集中、自动化管理: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将各类资源进行统一、自动化、策略化管理,能够实现物理设备管理与应用业务管理的联动管理,会根据机房负载自动调整各类设备的状态,达到各类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集装箱内的供电、散热、计算、交换等模块能够统一自动化管理,无需值守。

  3、高效、精控成本:自动化、虚拟化的管理技术,使设备利用率从现在的10-20%,提高到60%以上,而且管理模块能够统计每个应用资源使用情况、每一个资源单位成本,例如每个处理器每年的耗电量、完成业务量以及利用率等,从而轻松实现数据中心TCO精确控制。对于当前最为普遍的能耗问题,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采用集中供电、散热,辅以管理系统的智能功率调控,有用功率(服务器、存储等IT设备功率占机房总功率的百分比)从原有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

  4、平台化、选择自由: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是平台化产品,不仅可以搭载不同的浪潮定制化模块,为客户提供不同的应用方案,例如整体数据中心,数据中兴制冷模块等;也可以搭载业界的标准化产品,在为客户带来客户价值的同时,不会产生技术捆绑等影响客户选择自由;

  Smartrack,传统IDC改造首选

  Smartrack是一款机架集成的高密度服务器,集中供电、集中散热、集中管理,高度集成化、模块化是本产品的突出特点,灵活配置,支持高密度、半高密度、标准密度三类型节点,具有按需配置、动态升级、易维护、高可靠性等优势,能够节省采购成本和运维成本、节省能源,提高交付速度。

  Smartrack可以作为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计算模组,也完全兼容当前数据中心部署环境,传统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部署该产品解决管理、能耗、密度等各类实际问题,是现有IDC向CDC转型的可行之路。

  2—3倍部署密度,单机柜80节点,传统不超过40节点/机柜;

  8倍部署速度,部署一个机柜,从原先2个人4小时,缩减为1个人2个小时;

  20%功耗节省,散热功耗降低80%以上,供电效率从当前的80%提高到90%以上;

  统一管理,柜内的供电、散热、计算、交换等模块能够统一自动化管理。

  三、翻越四座大山,传统数据中心迎来云时代精彩华变

  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实现了部署模式、业务保障模式、管理模式和成本控制这四大跨越,一举完成从粗放的数据中心运营模式向精细现代化的运营模式转变。

  部署模式跨越——从分布式到模块化:传统数据中心建设,从选址基建到设备部署调试,周期长、投入大。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以集装箱为基本部署模块,可以通过模块的简单叠加迅速扩大数据中心规模,能够有效缩短建设周期,根据业务调节的需求,快速的移动和调拨。而且这种模式可以成倍提高部署密度,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数据中心固定投资利用率。

  业务保障模式跨越——从僵化到灵活:传统数据中心通常“一项目一部署”,应用与物理平台严格捆绑,内部形成许多基于项目的“孤岛”,基础架构僵化。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通过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对模块进行集中管理,将硬件设备整合为资源池,使应用与设备的逻辑隔离,在屋里设备上的动态迁移,从而提高了运行业务的即时弹性,而且硬件故障自动隔离,设备维护及故障恢复不影响业务。

  管理模式跨越——从粗放到精细:传统数据中心由于僵化的基础架构,管理通常停留在简单的故障监测、能耗监测等低水平层面,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能够对资源进行池化,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自动化、策略化管理,随时根据机房负载自动调整各类设备的状态,最终达到各类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成本控制跨越——从失控到可控:传统数据中心只能整体控制投入,难以考虑每一项的投资效率。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在资源池化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管理技术的支持,能够核算每一个资源单位、每一项操作的成本,从而实现TCO精细控制。

  四、布局“云海”步步为营,中国云计算的先锋务实派

  市场战略层面:发力行业云,云计算战略进入落地期

  2010年8月,浪潮发布云计算战略——云海In-Cloud,面对中国云计算认知混乱的现状,重新定义云计算含义,为中国云发展寻求出路。

  首次定义“行业云”概念,提出行业云作为公有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重要力量,着力中国的“行业云”应用。

  目前已牵手山东云计算中心,并针对动漫渲染行业推出国内首个“渲染云”行业云解决方案,浪潮云计算战略正逐步进入落地应用期。

  产品战略层面:打造软、硬兼备的云计算战略装备,产品布局年内完成

  浪潮云计算战略——云海In-Cloud明确浪潮将遵循开放标准化的技术路线,依托自主创新,重点发展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等云基础装备和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致力成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供应商。

  2010年4月,浪潮自主研发的“天梭TS850”八路服务器问世,构建了云计算基础硬核,为我国自主掌握云计算基础,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可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浪潮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完成测试,将于2011年正式发布。

  2011年,除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发布外,浪潮还将陆续国内首款云操作系统云海(云计算中心OS),形成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硬一体的全系列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