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12月1日,英特尔中国嵌入式研究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合作创新 嵌入未来”为主题,介绍了英特尔对于嵌入式市场未来发展的看法与国内嵌入式研究的概况。英特尔中国总裁杨叙先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先生以及英特尔高级院士康凯文先生等与其他来宾一同做了精彩演讲。
杨叙先生首先回顾了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1985年在北京设立第一个办事处到2007年将中国升级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大区——2009年英特尔在中国区的业务已经占到全球业务的17%。另一方面不论是1999年开始在上海浦东的第一个封装测试厂,还是1998年北京先进个亚太研究机构,包括2003年在成都兴建的封装测试工厂和2007年大连开工的亚太第一个晶圆厂Fab68,都证明英特尔在中国持续投入和发展已经成为了除美国总部之外最完整的运营架构。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杨叙先生
据了解,中国本土的PC产业在过去的25年里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杨叙认为,中国很有可能在2012年成为全球先进大PC市场,而云计算在中国落地的速度也前所未有的超越其他发达地区。作为云计算的两大部分“局端”和“终端”,英特尔在“局端”拥有至强系列处理器构建起强大的数据中心,而在“终端”则有嵌入式凌动和嵌入式至强在车载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将传统设备“智能化”。
杨叙表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个性化推到了前台,从而推动了互联计算。将所有手持设备和移动设备接入实现互联网3.0时代。而对于英特尔中国来说,今年中国研究院已经正式成为除美国总部之外,独立研发的机构——主要方向是嵌入式。杨叙展示了下图,在如此多的嵌入式应用中,英特尔嵌入式技术(包括处理器、软件等)都将发挥作用。
方之熙院长则在演讲中更多的强调了嵌入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英特尔所做的努力。他表示,未来嵌入式设备将更具备互联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而类似根据环境进行的情境感知计算则将使得嵌入式设备更加智能;零能耗计算则适用于对功耗敏感的环境,应用于能量收集,严酷环境下的工作等。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方之熙先生
方院长表示,随着摩尔定律的攀升,英特尔的Tick-Tock节奏已经将制程工艺提升到32nm,并会在明年提升到22nm。这使得硬件处理器的速度发展每18个月升级一次——从而为软件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包括软件设计的时间,复杂性,与厂商的合作以及可编程和效率之间的平衡都是英特尔研究院需要适时拿出方案的难点。
而硬件方面也存在着多样化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限制,具体域系统定制和上市时间压力的问题。嵌入式架构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这些应用带来的复杂性,设计空间的探索,快速实现和验证以及高层次架构和系统级综合设计。
此外,对于嵌入式输入输出方式的研究也是方院长演讲的重点。他表示,英特尔嵌入式系统为了实现低功耗高带宽的传输,采用了融合型嵌入式输入输出协议和架构,并将硅光通讯技术和诸如QuickAssist的互联技术应用在系统中,进而加速整个嵌入式设备。
据记者了解,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主要有三种合作研发模式:与政府、大学和合作伙伴的远景技术研究;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技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