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2003-2009年 盘点AMD皓龙处理器历程

皓龙的多核之路

    在2005年的5月份,AMD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多核心皓龙处理器。当然,那时AMD声称的多核其实还只是双核心,即每个物理的Opteron芯片包含两个处理器内核。这无疑将主板上每个处理器插座(Socket)所能提供的计算性能翻了一番。要知道,随着主板上的CPU插座的增加,其系统成本也会“戏剧性”地增,比如一款四路服务器就比两个配置差不多的双路系统要贵出很多,多核CPU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处理器并行系统的构建成本。

    随着多核的出现,AMD皓龙处理器型号的命名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主频不再是最主要的识别方法。比如当时AMD最快的多核Opteron型号是875,带有两个内核,主频为2.2GHz,而当时AMD最快的单核Opteron型号是252,只有一个核,主频是2.6GHz。不过,尽管多核处理器的主频有所降低,但其性能反而提高了,无论是针对多线程应用,还是针对单线程应用,875都比252要快出好多,这就是多核计算的魅力。

    到了第二代皓龙,其型号命名规则进一步发展成了三大系列:1000系列(只针对单路系统),2000系列(对应双路系统)以及8000系列(针对四路或八路服务器)。其中,1000系列使用AM2插座接口,2000系列和8000系列使用Socket F插座。

    2007年9月10日,AMD发布了其第三代皓龙,采用四核心设计,代号Barcelona。这一代产品采用了最新的芯片功耗和散热管理技术。对于上一代支持DDR2的双核皓龙系统来说,通过刷新BIOS即可升级到新的四核平台上来。第四代皓龙是2009年6月发布的六核心皓龙处理器,代号Istanbul。

    按计划,2010年,AMD将会发布代号Sao Paolo的六核皓龙和代号Magny-Cours的12核心产品,后者使用MCM(Multi-Chip Module)芯片封装技术,使用Socket G34接口。此外,到2011年,AMD的服务器处理器产品线还会使用新的内核Bulldozer(4核,32纳米),支持SSE5指令集,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HPC性能。

    和英特尔近两年采用TICK-TOCK策略(即一年更新微架构,下一年更新制程工艺)不同,AMD皓龙处理器在这两方面的更新要缓慢许多,而且不象英特尔那么有规律。这几年来,皓龙最大的内核微架构更新是AMDK10的出现,取代上一代的K8,K10率先应用在了2007年第三季度推出了Barcelona芯片中,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其他改进,特别是在“内存预取、分支预测、SIMD指令、堆栈优化、三级缓存架构”等方面,这些使得与K8相比,K10可以在相同功耗范围内实现更出色的性能表现。

    同时,AMD还使用了一种新的CPU功耗标识方法ACP(Average CPU Power),以测试服务器处理器在一般的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平均功耗,区别于英特尔倡导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最大热设计功耗)。一般来说,同一款处理器的ACP值会低于TDP,比如55瓦特ACP相当于68瓦特TDP,75瓦特 ACP相当于95瓦特 TDP,105瓦特ACP相当于119瓦特TDP。从Barcelona开始,AMD服务器处理器都将同时使用ACP和TDP两种功耗标识,前者并不会完全取代后者。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