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频道

六大趋势 服务器产品技术三年回顾

    【IT168 专稿】编者按:从2004年至今,由IT168主办的“技术卓越奖”评选已走过了五年。每年由IT168邀请IT权威媒体资深专家、国家权威部门及科研院所权威专家与IT168资深编辑与评测工程师,组成近40人的专家评审团,对一年的IT技术与产品发展做一次精彩的点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技术卓越奖”。获奖产品不仅引领当年技术创新之风潮,而且影响未来用户采购之趋势。

    五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对技术创新极其活跃的IT产业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颇有点儿沧海桑田的味道。为便于广大网友了解IT产业技术创新的趋势、采购符合未来技术趋势的产品,IT168推出了“技术卓越奖回顾”系列报道,通过回顾各产品线前几年的获奖产品、总结今年的热点技术以及产品,勾勒出各条产品线技术进化的基本脉络,进而描绘产品创新的未来趋势。今天发布的是系列报道的第10篇,介绍的是过去3年服务器领域技术进化的编年史。

X86服务器大踏步走向多核计算

    由于受功耗的限制,处理器厂商无法继续提升单核CPU的主频,4GHz成为无法突破的门槛。从2005年开始,英特尔、AMD等芯片大厂都转向了多核CPU之路。在2006年,英特尔和AMD的双核处理器之争全面上演。随着芯片和服务器厂商的大力推进,到2007、2008年,单核产品早已经退出市场,双核、四核成为市场的主流。

英特尔高K栅介质45纳米硅制程技术获2007年技术卓越奖

    在这一过程中,英特尔高K栅介质45纳米硅制程技术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2007年11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15款用于双路服务器的45纳米至强5400/5200处理器。戈登.摩尔先生给予45纳米技术极高的评价:“采用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材料,是自上世纪60年代晚期推出多晶硅栅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以来,晶体管技术领域里最重大的突破!”一年后,2008年11月,AMD也正式推出了其基于45纳米工艺的“上海”四核皓龙处理器,不同的是,AMD和IBM共同研制的45纳米技术采用超低K电介质,另外两项相关技术——多重增强晶体管应变技术和沉浸式平板应刷术——也为AMD未来转向32纳米扫平了障碍。

AMD 45纳米“上海”四核皓龙处理器

    期间,值得一提是,英特尔在2008年9月还推出了第一款45纳米六核处理器,针对四路以上的高端服务器平台,使得在一台大型SMP服务器中可以拥有多达96个CPU核心,X86服务器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一个有效的系统应该在CPU性能、内存带宽和I/O性能之间取得平衡。而实际上,半导体的性能大约每15个月个翻一番。相比之下,I/O互连部件会更多受到机械电气物理极限的限制,这使得计算和I/O之间最终无法实现均衡发展,从而限制了总体的系统性能。同时,并行软件发展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多核系统性能,也会影响多核计算的发展。

    针对I/O问题,2006年英特尔推出了创新性的Bensley平台,引入FBD内存、SAS磁盘、IO加速技术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均衡地发挥CPU和各子系统的性能。AMD则采用了更具前瞻性的做法——在芯片中集成内存控制器,采用点对点传输总线技术,为计算机的传统前端总线架构指明了道路。2008年英特尔推出的Nehalem架构也同样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和QPI传输总线,以取代传统的架构,针对服务器平台的Nehalem将在2009年全面上市。

英特尔Bensley平台获2006年产品创新奖

    与此同时,服务器厂商也把“均衡性能”作为系统设计的重要标准。如浪潮推出IFA+智能弹性架构,以实现系统的均衡与高效能。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IBM针对其四路以上企业级服务器X3850和X3950的X4架构——通过IBM X架构芯片组将处理器和内存、I/O端口及其它可扩展子卡连接起来,让数据得以在整个系统中更加畅快地流动。

IBM System X3850 M2获2007年产品创新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