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1月13日,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江凌博士参加了2008年中国IT技术精英年会,介绍了多核时代带来的产业机遇。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CPU中集成的晶体管数越来越多,1996年英特尔CPU中的晶体管数不过1000万个,而到2011年,将达到320亿个!2007年春季IDF上,英特尔展示了世界上首个具有80个核心的可编程处理器,这一前瞻性芯片可以达到每秒钟万亿次级计算的能力,。因此,多核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新应用像人工智能、即时视频通信、电影级别游戏、多媒体数据挖掘以及实时语音识别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会后,IT168服务器频道就多核话题采访了杜江凌博士。
IT168:在英特尔公司内部,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杜: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是英特尔企业技术事业部(CTG)全球的一部分,这个部门的宗旨是做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然后把这些创新应用到英特尔未来5-7年的产品当中去。
作为这个部门的一部分,我们除了有上述这个宗旨外,还有另外两个任务,即跟国内大学、政府和产业在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以及对本地人才的培养。
IT168:据我了解,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相信在这10年里取得了很多成果,请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杜:早期的时候,我们做了一项人机界面的研究,象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我们最终有一项麦克风阵列技术应用到了笔记本电脑中去。当人通过麦克风跟电脑通讯时,可以通过语音识别等技术辨别出有效的声音来自哪个方向,噪音在哪里,然后把噪音抑制下去,从而提高音质。
最近在计算机领域里面,我们进行了加速技术方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原来的单一结构处理模式仅仅是通过CPU进行的,现在则可以通过CPU+FPGA(可编程阵列)来共同处理,FPGA跟CPU一起安装在总线上,在其中扮演加速器的角色,这主要是针对象股票预测、石油勘探等有特定计算算法需求的领域,其效能可以实现上百倍的提高。今年这个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一款服务器当中。
IT168:近两年来,英特尔通过TICK-TOCK战略将IT产业带入了多核时代,陆续推出了双核、酷睿四核、45纳米四核等多核心处理器。请问中国研究中心在相关产品研发过程中主要承担了哪些工作?
杜:在这方面我们有非常多的届入。英特尔CTG在全球有1000多名研究人员,大约占英特尔员工总数的1%,中国研究中心有80人,差不多占了全球研究人员的十分之一。而在多核服务器研究方面,我们投入了近50人的力量,涵括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新应用的研究,看看什么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出多核的计算能力,反过来,也研究什么样的架构可以让这些应用运行得更好。
其二,在多核时代,并行编程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不会并行编程,就没有办法利用多核的能力,因此,我们和美国团队一起进行了多核编译器的研究。这种多核编译器可以简化编程人员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并行编程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在系统级就得到解决,不用程序员再去顾虑这些事情。比如传统编程环境中,我们是用LOCK(锁)来保证数据读写的一致性,但这一做法在多核、多线程环境下就变得非常复杂,为此,我们在硬件上做了“事务内存”(Transaction Memory),来保证数据读写操作时的一致性。
第三,在底层,我们知道,内存控制器已经进入到CPU中,但网络控制器仍然还是在北桥上面,我们正在研究网络是不是也要集成进CPU中去,会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与多个CPU内核配合,如何让数据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传输给相应的内核。
第四是异构多核设计,比如有些核可以做图形处理,有的可以做网络处理,有的可以做视频处理,那么,这些核怎么来设计,核与核之间的通讯怎么进行,缓存结构是独有模式还是共享模式,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IT168:有观点认为,现在处理器的发展太超前了,远远超过内存、网络、存储IO的发展速度。在不少实际应用中,处理器往往处于空闲和等待的状态。您怎么看待这个矛盾?英特尔有什么办法来解决?
杜:IO的发展速度确实滞后于CPU。本质上来讲,计算在内核中是并行的,而IO是串行的,所以肯定会有不平衡。比如,很多大型数据中心非常需要40G、100G的带宽,随着这种应用需求的出现,我们必须要解决IO瓶颈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网络控制器放进CPU里的一大原因。
目前我们正在做的,除了把Network Interface集成进CPU中去,以大大减少延时;另一方面,我们还从材料上来考虑,我们知道,目前CPU和内存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信号来传输的,我们在考虑能否用光信号来传输。其实,在前年,英特尔就已经把发光器和传输做进了硅片中去,这种技术能够达到亿兆级字节的传输速率。
IT168:2007年我们看到CPU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三个方向:IBM Power6是高主频取胜,英特尔Penryn率先采用了45纳米技术,SUN UltraSPARC则在架构设计方面比较领先。请问您怎么看待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杜:我认为,未来的CPU发展趋势应该根据不同的应用来看待。随着CPU中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我们已经不可能用一种款式的CPU来满足所有的应用需求。我看到的一个现象是,现在业内在做CPU体系架构的研究时,这些高级架构师首先问的是什么应用,然后才会谈到架构。以前是正好相反。
所以我们要先看应用,再谈趋势。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对于后台的高性能、大规模数据中心,高速、高主频、低功耗的大内核CPU可能比较合适,适当配一些加速器,象英特尔的SSE4可以在一个周期内就把64位数据算出来。
而对于终端应用,则会朝多元化、灵活、快速的Time to Market的方向发展,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手持设备,其中集成的手机、MP3、视频、互联网功能在不断翻新和发展。针对这些应用,我希望以后CPU能设计得象菜单一样,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来添加内核、FGPA、GPU等模块。而且CPU在系统中的互换性也会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周边部件的可重用性。